海州,距離遼陽只有一百五十里,過了海州基本上出了遼南山區,海州和遼陽基本上一片坦途,明軍快速行軍的話,只需數日便能殺到遼陽!
在德格類的猶豫中,形勢已經變得如此危急。
巴布泰接連請命出戰,卻都被德格類拒絕。因為德格類始終沒有收到遼西騎兵的消息,這讓他隱隱有些不安。
然而形勢已經不容德格類再猶豫下去,二貝勒阿敏從沈陽傳來命令,命德格類立刻出兵擊敗遼南明軍,然后回師向東攻打劉興祚。
雖然阿敏只是努爾哈赤的侄子,但卻是四大貝勒之一,德格類和阿敏之間,也是以阿敏為主。
“你我二人受命守衛遼沈,卻被明軍連續攻城拔寨,若是對明軍置之不理,你我兄弟有何臉面去見從明國歸來的大汗?”阿敏在給德格類的私信中如是道。
“你傾遼陽之兵南下海州,盡快擊潰南路明軍,我會派出沈陽旗丁南下助你守住遼陽,不必擔心明軍偷襲。八旗滿萬不可敵,我遼沈尚有三萬多旗丁,何懼明人陰謀詭計!”
看了阿敏的私信,德格類知道自己無法再猶豫下去了。否者阿敏必然把丟城失地的責任推到自己頭上,等到黃臺吉率軍回歸之時,必然會重重責罰自己。
德格類當即傳令聚兵,聚集遼陽附近的旗丁。
八旗制度本就是軍民一體,所有旗丁都是職業軍人,隨著德格類的命令,遼陽附近的旗丁紛紛趕來遼陽車頂,兩日內便聚集了一萬兩千人。
而這一萬兩千人,已經是遼陽一帶所有旗丁!
一萬兩千人中,上有五六十的老漢,下有十五六歲的少年,真正的壯年還不足一半。
沒有辦法,八旗精銳正在跟隨黃臺吉出征明國,留在老巢的大都是這樣的老弱。
不過八旗兵全民皆兵,每個老漢都曾是精銳的勇士,每個少年也都自小練武,所有人都熟悉軍陣,個個戰力不俗。
這樣一支八旗軍隊,論戰力絕對不比明國最精銳的遼西兵差!
只不過這一萬兩千人,只有八千人有馬,剩下的皆是步兵。為了加強軍隊機動力,黃臺吉出征時帶走了大半的戰馬,導致老巢戰馬頗為不足。
德格類想了想,決定只帶八千騎兵出征,留下四千步兵留守遼陽。
八千騎兵,人人攜帶五天干糧,爭取迅速擊敗南路明軍,那時即便遼西騎兵突襲遼陽,也有足夠的時間趕回。
打戰,打的就是速度,打的就是機動力。當初薩爾滸之戰,八旗兵就是靠著機動力優勢對明軍各個擊破!
決定出戰后,德格類變得十分果決,聚集軍隊后,率領八千騎兵趁著夜色出了遼陽城,向著海州方向殺了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