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曰,自萬歷四十六年東虜建奴造反自立攻打撫順,十多年來,遼東淪喪,建奴肆虐屢次入侵,我明軍屢遭敗跡,損兵失地。為了應對建奴,朝廷加征遼餉,給天下百姓帶來了沉重負擔,民怨沸騰生靈涂炭,以至于有陜西民亂,山東河南等地皆有百姓暴動。
眼下遼東雖然尚未平定,但經過遼東之戰后,建奴兵力人口皆損失過半,至少十年以內其威脅不到大明。
孟子曰,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荀子亦曰,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天下者,朕之天下也,亦是天下百姓之天下,沒了天下百姓,朕何在,大明江山何在?
念及天下百姓日子過得太苦,朕不欲再給百姓增加負擔,故決定從崇禎三年前,在全國停止加征遼餉,以讓百姓修養生息。”
短短一段話,沒有之乎者也,沒有咬文嚼字,十分平白的話語從王承恩那公鴨嗓子中說出,卻驚得滿朝皆靜。停征遼餉,四個大字,如同黃鐘大呂一般敲響在所有官員心頭,讓他們感到震驚。
萬歷年間建州女真造反,遼東迅速糜爛,國庫空虛拿不出征兵募餉銀子,便加征遼餉,除貴州部分土司所屬土地外,各省皆加征遼餉,按照田畝地冊加征。開始的時候,一畝地加征三厘五毫銀子,到后來建奴之禍愈演愈烈,加征的銀子也越來越多,直到每畝田地加征到九厘之多,年征銀子從一兩百萬兩到四五百萬兩之多!
到了崇禎元年,加征的遼餉更達五百萬兩之巨!
五百萬兩銀子,相對于大明十三省億萬百姓來說看似不多,但要知道這只是征收解送朝廷的銀子,私下里官吏以此為名橫征暴斂,從百姓身上收刮的銀子至少是這五百萬兩的數倍,至少有一兩千萬兩之多。而且占據絕大部分田地的士紳豪族并不會出銀子,所有銀子都轉嫁到無權無勢的普通百姓身上。
便是富裕的江南,也有不少百姓因為交不起多加的遼餉賣兒賣地,更不用說連年天災的北方,陜北之所以爆發那么大的民亂,和越征越多的遼餉絕對脫不了干系。
天氣越來越冷,還連年干旱,田地減產,百姓們本就吃不飽肚子,朝廷非但不撫恤還要多征錢糧,百姓們日子過不下去只能拋棄田地成為流民。一部分流民賣身士紳豪門為奴勉強能活下來,更多的流民連這個機會都得不到,為了活下去只能鋌而走險。
其實這些年來,山東、河南各地都爆發過民亂,比如山東的徐鴻儒之亂,只不過因為地處中原距離京師太近,被輕易鎮壓了下去而已。
而陜北因為遠離京師民風彪悍,一旦暴亂便很難鎮壓。只不過朱由檢重活了一次,知道陜北是民亂的根源,便在陜北之亂剛剛起來時御駕親征,平息民亂于萌芽狀態。
朱由檢因為查抄閹黨查抄福王手中積攢了好些錢糧,靠著手中錢糧能迅速撫定陜北流民。但面對整個北方整個天下的窮苦百姓,靠他手中這點錢糧就力有未逮了。
現在遼東大勝,建奴近期很難成為大明威脅,正是給天下百姓減輕負擔的時候。停征遼餉,百姓少交些錢糧,最重要的時官吏們少了趁機收刮魚肉百姓的理由,很多普通百姓便能松口氣,日子便能勉強過的下去,便不會再鋌而走險。
當然,現在大戰剛剛結束,便停征遼餉,看似很急,但朱由檢也不得不如此。現在是臘月,等到朝廷停征遼餉的命令傳到全國各省各縣,至少要一兩個月的時間。若是再緩一些等到大軍從遼東撤退回來,等到遼東的事情徹底結束,然后再下旨停征遼餉,各省各縣收到命令恐怕要到夏季,那時很多地方恐怕已經征收了明年遼餉了。
所以就得趁著年前發布這道命令!
ps:還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