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如此便賜李彥秀、李彥朗國子監監生身份,封李彥秀為益都縣丞,封李彥朗為歷城縣主薄。”朱由檢當即道。國子監監生身份便有資格做官,縣丞是正八品,主薄正九品,自然由朱由檢隨口而封。
“多謝陛下!”李伯倫大喜,跪地磕頭道。捐獻了幾千畝田地,竟然為兩個兒子弄來了官身,實在是太賺了。其實李家主要靠做生意賺錢,對土地并不十分看重,這也是李伯倫愿意捐獻田地的一個原因。
“陛下,這是內閣擬的任命山東諸官員公文。”王承恩把一份冊子擺在朱由檢面前。
朱由檢雖然不在北京,但玉璽掌握在身邊,重大事情皆需要他的同意才行,所以哪怕是內閣決議,也得讓人飛馬送到駕前,等他披紅蓋印后方能施行。
朱由檢看了看,在山東左右布政使及按察使等省級官員任命上畫了圈,而在濟南府知府歷城縣知縣等親民官上直接劃叉。
濟南府州縣官員大都被拿掉,各州縣都派了商貿畢業生和宗室為吏,衙門算是充實了起來,其實有沒有知州知縣根本無所謂。朱由檢決定仿造李彥秀兄弟之例,賜給一些表現好的商貿學生監生身份,讓他們出任州縣縣城主簿,沒有知州知縣,縣丞主簿便是事實上一把手,以這樣手段便可以把州縣控制在自己手中。
對,就這樣做!
朱由檢的批示很快送回了朝廷,看過之后,內閣眾人面面相覷。
“山東左右布政使和按察使任命陛下都通過了,各府縣官員卻被打了回來,這是為什么啊?”黃立極驚訝道。
“是不是吏部推薦的名單有問題?”孫承宗猜測道。
“哪有什么問題啊,都是吏部文選司精挑細選的人選。”吏部尚書王永光委屈道。
若是說其他官員任命有貓膩的話還有可能,山東府縣官員的任命絕對沒有任何問題,因為剛剛的官場大清理,因為皇帝還呆在山東,導致根本沒有官員愿去山東做官,任命的這些官員都是毫無背景者。
“吏部再擬一份任命名單吧。”黃立極嘆了口氣道。
王永光點點頭:“也只能如此了。”
按照慣例,吏部有權任命四品一下官員,凡是吏部文選司擬定的官員人選,不管是內閣還是皇帝都不會打回,內閣大學士們更在意朝堂上官員的升遷,而皇帝對這些小官根本就不熟悉自然不可能反對,沒想到這次竟然出了意外。
很快第二份任命名單擬好,派人送往濟南城。然而卻如石沉大海一般再沒了動靜,皇帝沒有同意也沒有反對,就那樣把任命文書留下了,根本就沒有批閱。
沒有皇帝同意的話,任命文書便不做數,官員自然無法上任。
對這種情形,朝堂官員恍然感覺回到了萬歷年間,萬歷皇帝也是經常不批閱官員任命,導致朝堂和地方衙門官員非常空缺,六部衙門往往只有幾個官員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