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袁可立對當今皇帝印象還挺不錯的,畢竟朱由檢登基不過四年,便徹底平定了建奴收復了遼東,這讓袁可立深感佩服。
巡撫登萊三年,袁可立自然清楚建奴八旗兵戰斗力是何等強大,從萬歷到天啟年間,明軍面對八旗兵幾乎就沒有打贏過幾場仗。而當今皇帝登基第二年,建奴便突破邊墻打到了北京城下,當時的袁可立便是不在其位也心憂如焚,可誰知道轉過來,竟然傳來了盧象升率禁衛軍偷襲遼東直搗黃龍之舉,然后逼得黃臺吉率大軍倉皇撤退。
遼東一場大戰,殺死了建奴三分之二的人口,使得建奴再也沒有力量威脅大明,不得不逃離遼東遁往漠北。袁可立雖然遠在家鄉,聽到這些消息時也直呼過癮,為皇帝為禁衛軍點贊!
后來孫傳庭張世澤出擊草原平定漠南蒙古之后,袁可立更是興高采烈,視朱由檢為一代雄主!
所以對朱由檢的一系列舉動,袁可立根本不像李信等人那樣憤怒,他知道如朱由檢這樣的雄主,這樣做必然有深意,怎可能是倒行逆施?
雖然是士紳的一員,但袁可立和其他只顧自己利益的士紳不同,他心中是裝著天下、裝著大明的。他知道大明現在內患很多,土地兼并嚴重、天災頻繁,百姓日子過得苦不堪言。若是能使大明情形得到改善,便是犧牲一些士紳的利益又有何妨?
就怕皇帝是好意,但做法卻使得形勢更加惡化。就如同那代漢的王莽,其初心誰敢說不好?但結果呢?卻使天下形勢迅速惡化,被宗室士人百姓群起反對,天下流民四起,綠林軍、赤眉軍,造反的農民數十萬計,連年廝殺,無數百姓喪命,最終落得個國破身亡的下場,最終害了自己害了無數百姓!
朱由檢的很多行為和王莽何其相似,完全是一個理想主義者。袁可立擔心其會最終落得個王莽一樣的下場,最終害了萬民、斷送了大明的江山!
“好吧,我便去走一趟,希望能夠勸動陛下。”袁可立終于道。
“有世伯出面,必然馬到成功!”李信喜道。
袁可立搖了搖頭,雖然他對當今皇帝并不了解,但看皇帝的種種作為,當是意志堅定之人,豈能輕易聽人勸說?
若是勸不了皇帝怎么辦?那就主動加入吧!
若是真的能實現均田,使得耕者有其田,實是最大的好事!
皇帝的本意是好的,但做法太過粗疏。天下士紳有好有壞,天下官吏也是有好有壞,豈能全部打倒?
制度破壞起來容易,新的制度建立卻難,好的制度建立更難!
那自己便去幫助皇帝查漏補缺,幫其建立完善的制度吧!
“陛下現在到了哪里?”袁可立問道。
“據小子剛剛得到的消息,三日前陛下剛到濟寧,正順著運河向南。若是世伯現在動身的話,應該能在揚州追上陛下。”李信恭敬的道。
“好,我便即刻動身!”袁可立當即道。
“祝世伯馬到成功,小侄告退。”李信抱拳道。
“袁樞,你代我送一下世侄。”袁可立對侍立一旁的兒子道。
ps:李信,又名李巖。在顧城的南明史中,是沒有李巖這個人的。但這是小說,便出現了這個人物,大家理解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