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詩!此詩直抒胸意,文筆精煉,詞句工整,真乃上佳之作!”袁樞讀完,擊節贊嘆道。此詩雖然斧鑿痕跡較重,但大氣龐然,侯方域一個十四歲少年能寫出這樣的詩,真是才華橫溢,可謂少年天才!
“世叔謬贊了。”侯方域臉上露出得色,口中卻謙遜道。
“世叔守孝在家,不知可有大作?”
侯方域和袁樞二人就此交談起來,卻把李信晾在一邊。袁樞是詩畫大家,連董其昌、黃道周、錢謙益都贊譽欣賞其水平的人物。侯方域現在雖然因年少名聲不顯,其后卻被稱為明末四公子之一,散文三大家,論名氣甚至要超過袁樞。和這二人相比,李信雖然是舉人身份,但在文學方面的造詣遠遠不如。
袁樞尚能照顧李信的情緒,時和李信攀談,不使李信感到冷落,而侯方域年少氣盛、恃才傲物,察覺李信文學水平很渣后便不再理會他,只顧與袁樞攀談。
“陛下南巡,在山東掀起軒然大波,現在又派平北侯來河南任總兵,不知二位如何看此事?”李信忍不住插話,試圖把談話內容拉回自己熟悉的節奏。
“陛下乃一代英主,平北侯戰功赫赫,其來河南任總兵自然是好事!”被打斷了話題,侯方域很是不爽道。
侯方域之父侯恂去年還在大同任巡撫,孫傳庭整頓三邊,對侯恂總歸沒有太過為難,后因攻占漠南蒙古大捷,侯恂負責籌集糧草也算是有功,被調回京里擔任戶部侍郎。所以,侯方域對皇帝并沒有什么敵視,反而因收復遼東平定遼南,視皇帝為一代英主。不得不說,現在的侯方域根本沒有政治敏感性。
“家父已經趕往揚州,想必一切都會好起來,賢弟勿憂慮。”袁樞勸李信道。
話不投機,李信不愿再留在睢州,當即告辭返回杞縣。袁樞苦留之后,只能送別。
睢州到杞縣不過六十余里,李信下午時分乘坐馬車出發,中途在邢口驛住了一晚,次日上午便趕回了杞縣。
李家并未住在杞縣城中,而是在距縣城北二十里的莊園。回到家中,李信向父親稟告了睢州之行。李精白讓李信稍安勿躁,自己畢竟當過尚書,乃是朝廷重臣,想必那平北侯輕易不會對李家動手。
“父親謬矣,陛下連親叔都拿下了,京中勛貴也被殺不少,可見根本是個不講情面之人,豈會因父親您當過朝廷重臣而饒恕咱們李家?”李信急道。
“著急有什么用?是福不是禍,是禍躲不過。”李精白嘆道。
對父親的保守李信極為不滿,但卻也沒有辦法。只能自個回房苦思對策,如何能使李家逃過這一劫。
誰知道第二天,突然有消息傳來,杞縣城南宗店有饑民造反,短短兩日聚集了兩三千人,正向杞縣縣城攻去。
李信頓時精神一振,他突然發現一個改變李家境遇了良機,便匆匆前去拜見父親。
“父親,宗店饑民造反您聽說了嗎?”李信興奮的道。
李精白點點頭:“那又怎樣?杞縣城中有軍兵數百,區區饑民還打不下杞縣城,我李家莊位于城北,和宗店隔著縣城,饑民打不到咱家來。”
“父親,這是一次改變咱李家境遇的極好機會啊!”李信興奮的道。
“孽子,你要造反不成?”李精白勃然大怒。
李家世代官宦,便是受到一些委屈,豈能走到作亂造反之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