勒賜所部兵馬雖然英勇抵抗,但因受烈火所焚,陣形已亂。且那反賊頭目武功皆是極高,眾兵卒戰且退,孰料退至二十里處,又被反賊決京黃運河之水沖之,淹死我部兵士無數,只余二千余兵士敗回。
這且無算,我朝雕奴見此情景,皆欲急飛回報惡訊,孰料那反賊不知從何處得來數十只南方神鳥鳳凰,竟將我部銀雕全部殲滅,無一逃脫,使得臣不知前方已敗,仍按原計劃率所部進擊黃州。
那黃州反賊狡黠異常,仗彼有神鳥鳳凰,早已探知我部行至何處,乃提前將三萬鐵騎,十萬步卒埋伏于險要處。臣率所部行至此處時,反賊鼓噪而起,率鐵騎沖入我軍,臣率所部血戰不退,雖然反賊亦被殺傷甚重,然終是寡不敵眾,兵士折損殆盡。
臣身受陛下厚恩,身為江南州巡撫,平賊將軍,率八萬兵馬而出,雖然亦殺傷甚多反賊,然終是未破黃州,未滅反賊。雖有勒賜輕敵冒進之過,然終是臣用人不察,用兵無方之過。
且我部兵馬損失殆盡,臣親眼目睹我族數萬勇士遭反賊殘忍屠戮,且悲且怒,且悔且恨,乃率所部親兵益奮力搏殺,縱被反賊斬為肉泥,亦無悔也,欲以身殉國,以稍贖臣罪。
怎奈此時突獲金陵椎靳飛馬急報,曰淮東馬場已為反賊所奪,反賊已至金陵后方也,左右皆勸臣,身死事小,國家事大,若我等全戰死于此地,則金陵城中群龍無首,守城兵士皆是剛發動為兵之百姓,如此反賊取金陵則易如反掌也。
若金陵一失,則反賊囂焰益熾,滋漫愈烈,如此恐東南五州皆非我大一朝所有也,故強壓心頭萬丈怒焰,率部沖破重圍,返回金陵,布置城防。
今反賊率三十余萬眾,已將金陵圍困數匝,臣正率城中軍士及城內我族百姓浴血奮戰,抗擊反賊,今反賊雖攻之益急,而我部兵士亦戰之益勇,反賊雖擁數十萬眾,折損近十萬,然終未能爬上城頭,,今反賊鋒焰已挫,銳氣已失,臣守此孤城三月不難。
臣盼陛下為天下安危,為江南五州之地,急發兵來援,如此內外夾擊,破反賊必矣。
至于臣辱師喪軍之罪,等撲滅反賊后,陛下或誅或戮,臣皆叩謝天恩。”
下面署名處除了陵睢、椎靳之外,還有數名逃回黃州之萬夫長皆署名于此奏章上。
列位看官觀至此處之時,恐亦欲捧腹大笑了,世上豈有如此厚顏無恥,顛倒黑白,枉故事實之人乎?
是也,在昔時朝廷之中,臣下向君上匯報軍情,敵我爭戰狀況,雖一般未敢以敗言勝,但絕敢以敗言平。
若己方戰敗,則其一往往夸大敵方兵力,若敵只三五萬,則夸大成十萬,二十萬,如此則自己縱是戰敗,亦是寡不敵眾。
其二多報敵方傷亡,少報己方戰損,若殺傷敵方三千,則報一萬,己方折損一萬,則報三千。
其三若是明顯敗局,辟如所守城池失守,或所部已敗退數十里,則在奏報中含糊其辭,模陵兩可。辟如什么屢敗屢戰,愈挫愈勇;什么敵亦未勝,我亦未敗。
且因其飽食文墨,寫起奏章駢四驪八,文采飛揚,若非明圣之君,知曉其中奧妙,往往還對敗軍喪師之將加以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