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完周瀚的項目之后,陸晨又接著看著下面的幾個項目,
下面幾個項目分別是人工重力計劃,電磁偏轉立場計劃,極寒高分子材料,內星系大型量子通訊技術,還有一個量子雷達計劃,
這些計劃中,極寒高分子材料計劃有曹興和方媛兩人在實驗室里面參加,
而其他幾個項目都是龍科院自己的實驗室,
至于給陸晨這份報告,是為了讓陸晨知道各個實驗室目前的研究項目,
因為前往陸晨的基地進行研究是和陸晨做了協議的,
陸晨在當中也負責提供一些資源以及技術支持,比如第三代離子發動機和量子芯片,
在方青等人完成對第二代離子發動機的研究之后,成功使性能達到了第三代離子發動機80%的性能,所以已經將第三代離子發動機技術交給了三人,讓他們進行研究,
而原始的第三代離子發動機推力在一千噸,最大速度每秒60公里,
經過一個多月的研究,在利用新型材料和改進結構之后,離子發動機的推力已經達到了兩千噸,最大速度提升到了80km/s,
可以說推力性能直接提升了差不多一倍,
而陸晨和他們說要讓他們自行研究出來第四代離子發動機,
性能要達到以下要求:
推力不少于一萬噸,
最大速度要達到300km/s
體積上面,
長度不能超過50米
寬度不能超過20米,
高度不能超過10米
最大重量不能超過50噸
對于這個要求,重量和體積還好說,但是推力和速度的要求可就難壞了三個人,
好在陸晨也和官方達成了共識,在交易給官方第三代離子發動機技術之后,研究離子發動機的人員需要在陸晨的實驗室里面,帶著方青三人一起研究第四代技術,
所以這次的報告上面就沒有第四代技術的提報,因為這項研究已經在幾天前正式開始了,
還有量子芯片,陸晨利用這項技術換回來了大型量子通訊技術的共享,以及這次的內星系量子通訊技術,量子雷達技術,
至于其他的兩個人工重力場實驗和電磁偏轉力場,官方也和陸晨達成了協議,由陸晨提供部分實驗材料和場地,研究成功進行技術共享,
所以看了一下這些項目之后,陸晨全部批準,讓零將自己可以準備的實驗所需材料準備好,提供給這幾個實驗室,
在吩咐完之后,陸晨調出了人工重力場和電磁偏轉力場的理論資料開始研究起來,
其中電磁力場利用的是電磁轉移原理,通過特制的電磁設備,在物體表面產生強大電磁場,可以將一切進入磁場范圍的金屬物體進行方向偏離,然后飛出磁場,
原理看似很簡單,但是想要完成設想則需要巨大的能量供給線圈產生巨大的磁場,
而如此巨大的磁場又會對人體產生影響,即使是經過強化的人體也會趕到不適,所以如何在不影響內部設備和人員的情況下,將電磁力場成功的運轉起來,就是目前研究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