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正在逐漸變冷。
坐在溫暖的壁掛爐前,滾燙的熱流正讓我逐漸蘇醒。
就像一只逐漸抬升體溫的爬行類動物,我的血液溫度開始升高到足以讓我活躍思考的程度。
從工業化到信息化,我清晰的感受到血管內流淌的液體正悄然改變。
冰冷的二極管屏幕組成密不透風的封鎖線,對恒溫動物展開反攻。
這些披著便利新潮表皮的改造工具,成功讓進化兩億多年的哺乳動物重新回歸冷血。
電子產品與虛擬軟件,吸干了人類體內可憐的溫度。
喪失了體內的溫度,再也不似恒溫動物般充滿活力與悸動,這些人成為了空洞的軀殼。
它們與某臺巨大的機器連接在一起,逐漸變成一個個零件,井然有序的運行著。
作為補償,虛假的沖動高效的填充到人類的腦髓中,以最純粹的快感麻痹深陷其中的人類。
整個世界充斥著令我作嘔的幸福感。
肩負復興恒溫動物的使命,我擯棄了一切使我冷卻的東西。
通過無形的刀刃,我靜靜的在人類的行為中不斷挖掘著,探索其中的奧秘,希冀著能發現重新點燃血液的東西。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堅持,使我對于生命和世界的領悟逐漸深入。
最終我絕望的發現,這竟是生物進化的又一次飛躍!
什么是機器?
它意味著擁有絕對執行力的超高效率,嚴重威脅甚至早已取代人在社會中的勞動地位。
機器只能是鋼鐵嗎?
人在閱讀或者思考的時候,腦海中總會有一個聲音出現,即使人并沒有開口說話。
這是一種對外界符號的“內化”,不一定得是語言,也可以是手勢、圖像,觸感,是一種思維的載體,沒有符號也沒有思維,也沒有豐富的意識形態。
機器也是一種符號,機器也可以“內化”進人的**。
人也可以是機器。
象征界通俗來說,是一種文化形式,任何的文化都可以看作是人類群體的想象集合,實質上并不存在,只存在于人類的思維方式中。
它具備著強大的權威性,調節著藝術、兩性關系,人的三觀之類的規則。
集體想象的象征界是怎樣的,那么以個人為單位也會遭到干涉,而被這樣的規則所浸染。
這是人類被機器“內化”的現象,總的來說,是將實用主義貫徹,任何事物都將最高效率運作的機械化。
它表現在如今世界的每一個地方。
這種現象可以擴展到音樂,電影,動漫,新聞,幾乎所有的精神交流供需領域。
在這種文化形式下,人類的主體性逐漸被稀釋,被當作某種工具或是資源,總之是某種客體,而被加以利用。
冰冷的熒光屏作為意識溝通的管路,以日趨去主觀化的思維回路,麻痹著人們的思維能力。
但不能否認的是,這種事物著實的能給予人快感。
觀看者基于身份認同和社會壓力需要簡單的發泄的快感,而創作者也能有效的提供精神的補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