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出昆侖,關外的這些部落雖然粗魯,一談起祖宗,那可都是大有來頭。
他先從長生天滕格里開始掰扯,撐犁,祁連,其實都是同源詞匯。
祁連即天,大連,就是天下之大者,是天生的貴族。
這大連氏在高車國,一直世襲著等同于中原丞相的長老席位,只是在近年略顯凋敝,反被后起的狄氏蓋過了風頭,頗有幾分不如意。
那個倭國人蘇我高麗不斷點頭應和,因為這大連氏和他們的國家也有極深的淵源。
倭國此時政體仍和關外部族十分接近,他們的丞相也叫大連。
現在國中六氏大連互相制衡,王權衰落,政局混亂。
蘇我家本就是由中國渡去的豪族,此時一些族人又不得不選擇渡返故土,暫避風頭。
蘇我高麗本人其實出生在朝鮮(如書首楔子,半島上古已稱朝鮮),倭國和百濟的貴族相互通婚,因此他和百濟國宇文本柕尚有表親之誼。
宇文本柕出自鮮卑宇文部支族,鮮卑諸部風俗各異,這支宇文族人有個特點,他們有髡頭的風俗,就是把頭發自額頭到頂門剃光,倒背在腦后抓個發髻,這種發型在人群中很容易辨認。
遠古宇文部和北扶余互為睦鄰,共濟遼東荒域。
后來南方的舶來扶余,也就是吳人,在漢江以南建了個小國,叫做十濟國,據說是因有虞氏江東十家渡來而得名。
十濟國因為時常受到北方高句麗部落的威脅,必須招兵買馬,于是自稱南扶余籠絡諸部。
宇文本柕的這個支族,就是此時投靠十濟國的。
三國時期吳王遣百舟濟海,派遣萬余兵馬北聯公孫淵,結果兵馬到的時候公孫淵已經降魏。
公孫為表忠心斬殺吳使,使吳國舶來的萬余大軍滯留在了十濟。
萬人甲兵當時在半島是什么概念?
就算是與漢四郡雜居的大族高句麗都沒有這么強的兵馬啊!
十濟國因此更名百濟,成為半島大國。
這批吳人軍隊里,有一名將官叫虞朔,是東吳名臣虞翻的孫子。
他知道海中倭國也有許多吳越移民,因此主動要求出使倭國,開啟了百濟和倭國的高層接觸。
有虞氏出虞淵極西之地,西稱秦,南稱楚,朔即弦月,上古弓月古城就在虞淵。
因此在倭國歷史中這一節便記為太秦(大西)弓月君渡來,其實說的都是一件事。
此后百濟倭國王族世代聯姻,由于上任百濟國君三斤王無子,新的國君只能從流離倭國的王族支系請回,蘇我高麗的父親蘇我韓子也就趁這個機會隨百濟新君渡回天津大陸。
宇文本柕的祖上曾經和后燕慕容氏交戰被俘。
當時后燕主君慕容垂一看這發型,嘿,還以為是個倭人,便賜名慕容倭奴收為義子。
直到后燕亡國,宇文本柕的爺爺宇文非,才恢復了本姓。
只是此時再回到百濟,已經沒人待見了。
他的父親宇文斯已經淪落到等平民出身,若不是受到客居的倭人貴族蘇我氏照拂,到他這一代說不定便會徹底脫離貴籍。
元法僧這還什么都沒問,三個人已經被紅油饅頭把家底兒全倒出來了。
這樣的談話多敞亮!
小龍王略作試探,這三個人跑到嵩山修行的目的果然并不純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