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道士聽得須發皆張,
“廢物!廢物!
那個,祖家那小子,
下次你去洛陽的時候到這家劉氏酒坊看一看,
教一教這些廢物。
我《道藏》所記法寶萬千,
這世人怎么就因為那些個腐儒的刻薄言語,棄之不用呢?”
祖暅之也微笑回應,
“按照小龍王所云,這白墮酒應該是使用了餾法提高了醴的醇度。
餾法的使用,丹家早在漢代就已有成規。
如果餾酒果能成佳釀,這到的確不是難事。”
李玄都欣慰的捋須微笑,向蕭衍調侃道,
“你看,我道家手段如何?
以南朝陶通明腹中經緯,
以為相宰,亦是游刃有余。”
蕭衍也是舉杯一飲而盡,
“那就承老神仙吉言。
若是蕭某有朝一日可踏階丹陛,
必會舉薦華陽先生為相。”
老道士擺了擺手,
“哎,不急,不急。
會有那么一天的,
你的位置呀,也會比現在的期望還高那么一點。”
蕭衍此人抱負頗大,
一心所念為南齊撥亂反正,出將入相,引領朝班。
此時李玄都說他日后成就會比自己的期望還高一點點,
怎么?難道還能把齊帝頂掉不成?
此時蕭衍自然尚無此覺悟,只是當作一個笑話,頷首以對,笑而不語。
眼見這時氣氛已經烘托得不錯,
眾人的話匣子在酒精作用下正在逐漸打開,不似初見時的拘謹。
李玄都迷起老眼望了一圈,知道時機已經差不多到了,總該開始聊些干貨了吧,于是重重的將酒碗一落。
“啪”的一聲,全場俱寂。
》》》》》敲黑板時間《《《《《
關于中國蒸餾酒的歷史我們后文在談,我們要有理,有據,擺出鐵的事實來說明中國蒸餾酒的誕生時代是如何被嚴重低估的。
在這一節我們主要講兩點:
一是關于“萬戶飛天”的傳說。這個傳說在國外的流傳可能比國內更廣,就是說第一個做出飛天嘗試的人是中國一位叫萬戶的官員,由四十七個仆人點燃四十七支火箭,乘飛椅升天。
這一則記錄現在通常被指為偽典,因為這個傳說原產于國外科學雜志,在中國典籍中缺乏對應的原典。這則故事自1909年首現《科學美國人》雜志,曾經廣泛的被各種書籍,報刊引用并翻新版本,最后由錢學森教授帶回國內。
這個原典無法對應的主要原因,可能還是對音翻譯的還原問題。飛天之類的嘗試,在中國古代基本都是道家的研究內容,儒生是不玩這個的。所以在主要經典里難以尋找。在大多數的版本里,這個WanHu是明朝人,大概是因為那是可以確認火藥已經誕生。但其實在1909年的最初版本中,這個版本說的是有一名叫WangTu的貴人在公元前2000年做的嘗試,使用了風箏,座椅,四十七級火箭,嘗試飛天。公元前2000年在夏商之際,如果這則原典真的存在,一定是出自某位先秦子的佚篇。
先秦關于飛行的嘗試,我們可見的已經有前文介紹過的飛鳶木鵲。在先秦技術宅當中,鬼谷子可能是僅次于公輸子和墨子的存在了。而《鬼谷子》成書確實有一篇關于《胠亂》的佚篇,在史書傳記常有提及。將胠亂解釋為展翼探究,根據各種釋詁文獻,并無不妥。
而所謂屠國,確實也是殷商時期便存在于齊魯(殷商部落立國前活動區域)的子姓部族。所以本文用《鬼谷子》還原萬戶/王屠飛天,雖然不是有確鑿證據的史實,但也不存在設定上的邏輯錯誤。
事實上,中國許多佚書并沒有真正亡佚。以敦煌藏書為首的道藏,以及出土簡,大半都被沒有真正破譯能力的外國學者搜刮。其中有大量的佚文不見經傳。而今清華北大所有的,僅是這些文物簡的冰山一角,但是僅是這一角中包含的許多關于夏朝,早商,始皇秘聞,以及醫書丹方,兵制譜系的記載都是非常有含金量的。之前我們提到過德國科學家舉佚書《平龍認》的例子,以《科學美國人》雜志當年地位,料來也不會空穴來風,安知王屠飛天不是出自真正的出土佚本呢?
需要講解的第二點自然是關于陽元的記載。我們經常能看到中國古代道藏,丹方,醫方中的一些玄妙記載,附加了許多的苛刻條件,比如說需要何地生于何時的某物,看上去頗為無理。但是我們需要考慮到,當時的“科研”處于理論匱乏狀態。全世界在中世紀甚至以前都是處于同樣的狀態,關于這種理論壁壘的影響,我們后面會有分析。現在簡言之,當時的研究主要是處于“從不斷失敗,以及非常少的成功案例中總結經驗”的狀態。因此有許多限定條件看上去確實很荒謬,因為大多數經驗都來自成功案例總結,只知其然不知所以然,無法篩選一些條件的必要性。
但是,筆者此處強調但是,絕大多數情況下這些經驗總結還是有依據有道理的,無法看破的人,自然覺得荒謬。比如說本書中關于陽元的設定,其實模擬的是高氯酸鹽的制備。自然界在某些極端情況下可以生成高氯酸鹽,根據現代科學的研究結果,鹽度較高的氣溶膠在雷擊狀態下可以生成高氯酸鈉等高氯酸鹽。所以,西海鹽池雨季霜,是最符合這種設定的自然物質。穢水含氨,在干燥的戈壁坎兒井下與高氯酸鹽風干析出的結晶,帶有高氯酸鈉,氨等組分。這些組分可以用來做什么呢?迄今為止的火箭固體燃料,高氯酸鹽都是常用引發劑和氧化劑,他們在遇熱后會劇烈反應,分解并釋放大量氣體,產生強大的推力。
高氯酸鹽的貯藏需要避光,避高溫,好在硝石冷卻的技術道家早就已經掌握。當然,這樣的技術不具備量產性,只能成為丹家玩物。其實道家的化學基礎研究,可以制備許多使用化合物,只是在當時的條件下,缺乏量產基礎,因而脫離了大眾生活。因為不被理解而遭到質疑,久而久之和那些故弄玄虛的江湖騙術沉淀在一起,和光同塵,一起埋沒。
盡管陽元與王屠飛天是一種根據外國科學小品進行的反向擬合,并無已公開古文獻支持。不過本文在后面會真刀真槍地解密許多對于古代科學的誤讀,無論正偽,均會如實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