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劉贏一到,他便拉了諸小輩去前殿壓驚,獨留了李天賜與慶云。
李天賜扶起了一只方才被打翻的木幾,用綁繩扎了斷腿。
再尋了兩只坐墊,自坐了一只,示意慶云也坐下,
“幾位小友,也算是挑了貧道的場子,把這里打作了狼窩啊。”
慶云不知道對方意欲何為,冷眼瞧著李天賜在那里修桌尋墊,此時聽他這么一說,更不會接話了。
這道士輕描淡寫的,姿態這么低,是什么意思?
這是有后招,還是,還是怎么回事?
他冷冷地望著對方,不想輸了氣場,于是也大馬金刀地與其對坐,目光直視,靜待下文。
“眼下我們相互都有些損失,但其實也都沒什么損失,不如便就此揭過了如何?”
慶云仔細端詳了半晌,見對方語氣還算真誠,不象是在說笑,半晌后才接道,
“哦,啊。不過,這事兒畢竟要問過我三哥才是,莫愁姑娘,乃是……”
“唉~”,李天賜擺手示意他莫如此說,
“不重要。貧道,只是想從慶小友口中換一個承諾。
至于劉少俠,貧道自會另行致歉補償。”
“道長為何如此在意區區在下?”
李天賜一聲干咳,其實他所在意的,不過是老神仙的讖語。
他老人家用壽元搏出來的卜辭,說李氏龍脈將盡,是需要考慮變通的時候了,而慶云就是最佳變數。
眼前這個小子的重要性自然強過暗結龍胎的那個潛規則。
畢竟,今上魏王似乎正在著意抵抗這荒唐的潛規則,
而且,現在究竟應該壓哪位皇子,他現在自己也沒個底兒。
但是在面上他可不能這么說的如此直白。
于是李天賜春風掛面,正氣凜然,朗聲回應。
》》》》》敲黑板時間《《《《《
前文我們講過,水滸中有三個綽號最讓今人摸不著頭腦——“活閃婆”,“旱地忽律”,以及“呼保義”。
在之前的文后小品中,我們已經講過了“活閃婆”的來由。今兒個就說說這個“旱地忽律”。其實細心的作者也主意到了,本作中南朝的情報部隊,便號稱“忽律軍”。話說這個忽律軍,是有歷史原型的,只不過年代略晚了些。在唐朝初年,有一員大將張士貴,在正史中無論功績聲望均可比肩薛仁貴。在隋末時期,他也是一道煙塵,不亞翟讓,單雄信的草莽龍頭,雄踞一方,攻州過府,無可當者。張士貴曾號“忽峍”,其軍隊亦稱忽峍軍,又作忽峍賊。說的就是他的軍隊如過境蝗蟲,虺蜮投沙,難以防范。按《康熙字典》峍通嵂,嵂又通律,如《詩經·小雅》南山律律。故忽峍與忽律通。
筆者認為“旱地忽律”中忽律的解釋應從二解,一是忽律源自虺蜮轉,乃是一種水聲四腳毒蟲,二是其因忽律軍名噪一時。當然,關于這個解法是不是正解,我們必須比較過其他各種版本,深究其竟,才能注意分辨真偽。
常見的關于“忽律”解法有五:
一,見諸各小報雜說,忽律,乃是雷聲。旱地忽律既旱地驚雷。忽律音,或出“忽律律”轉,或出“忽雷”轉,兩種說法均無本考證。僅備為一說,可信度幾乎為零。
二,忽律通忽雷,解釋鱷魚。有人說忽雷是契丹語,這是信口開合。此說法其實源自前文我們提到過的清代程穆衡所撰《水滸傳注略》,認為“《洽聞記》:鱷魚一名忽雷,轉音為忽律”。對于前半部分,我們確實可以找到出處:《太平廣記·洽聞記·骨雷》原文:鱷魚別號忽雷,熊能制之,握其觜至岸,裂擘食之,一名骨雷。此稱起于南海,與契丹南北相轍。鱷魚叫作忽雷是一個種比較稀有的方言,契丹人活動范圍本不產鱷魚,他們對鱷魚的稱呼一定是從地域角度優先選取貼臨方言,斷不可能一步跨越到海島里去。而且《恰聞記》所載諧音只有骨雷列出,并無忽律。雷與律的發音差別,還是比較大的,忽雷轉忽律無別本可查,是程先生的一家之說。
三,忽律通“犭忽犭聿”,“犭忽犭聿”既鱷魚。“犭忽犭聿”這兩個字,讀“撓肆”,無論是水滸故事發生年代,遼代字典《龍龕手記》。成書時代明朝字典《字匯(含補)》。還是清代《康熙字典》“犭忽”均讀撓,通猱,是一種猴子。“犭聿”只收于一本,讀肆,是上古瑞獸。忽律與“犭忽犭聿”渾身不沾邊。只是水滸正文有一處被錄作“吃了犭忽犭聿心”,《現代漢語字典》收錄此條,并且引了上文我們所提程穆衡的待考觀點,認為它應該解釋為鱷魚。講究一點的話,這是一個死循環,不足取信。這里不是質疑《現代漢語詞典》的權威性,筆者還給《辭海》糾過錯呢,辭書也是人編輯的,并不是鐵律,不可能處處考究細致,引典疏漏在所難免,學術尚存爭議處更無從避免。辭書每一版更替都會有很多變化,都是后來者的拾遺補充。比如《辭海》當年的錯誤,“婧”字因為“婧女告齊相”一詩,被解釋為形容女子聰明,至今仍被訛傳。其實那句詩里的婧,只是齊相管仲老婆的名字而已。
四,忽律出忽峍,為張士貴別號,因張士貴忽峍軍而顯。律峍通,從古籍上是可以找到出處的。程穆衡在《水滸傳注略》中也有提及。
五,忽律出虺蜮。這其實是平話界的說法,比如說常杰淼老先生的《雍正劍俠圖》中也有人以“分水忽律”為號,并且完整表達了其原型來自含沙射影虺蜮的出處。我們不能忘記,《水滸》《三國》《西游》《封神》這幾部書,其實都是自平話故事改編的。在早期平話口口相傳的背景下,平話界那些祖傳梗其實還是很有說服力的。
綜上所述,本作取了相對可信性最高,查有實據的最后兩種說法。諸本解釋羅列與此,究竟孰是孰非,各位看官可自斷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