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賜皺了皺眉頭,兩片嘴唇上曲,擺出一副苦瓜模樣,砸吧著嘴說道,
“魏王臧否古今一向嚴謹。
今日只憑名字去臆測史書之無,這有些不大妥當吧?”
魏王轉頭瞟了李天賜一眼,
“你想聽邏輯嚴謹的釋詁?”
“當得如是。
東漢大儒王允,文中曾稱太子扶蘇。
子師釋詁乃是經學正義,其《論衡》篇天下爭傳。
焦贛作《易林》亦從說如是。
料來二子必然有所考校,不會亂嫡庶之常的。
難道魏王有論高過王子師,焦延壽乎?”
魏王撇著嘴點了點頭,心里定是在嘀咕著:自求多福吧您吶!
可是他嘴上卻喊道,
“圣小兒何在?”
慶云這才循聲望見躲在角落里的祖瑩。
一來他身材尚小,二來縮在末座,不用心去找,還真是注意不到。
這滿屋子高官鴻儒,“圣小兒”雖然盛名在外,但畢竟只是江湖諢號,
在這論資排輩的正式筵席上,他便只能敬陪末座了。
魏王請祖瑩來虎牢,其實是計劃好了將元恪接來,特地為二皇子找了個陪讀。
此時魏王有意殺殺李天賜的威風,故意先拋出一個漏洞百出的說法,待天賜真人入彀,便祭出了祖瑩這張王牌。
圣小兒起身應到,氣定神閑,魏王面上更是得意,
“方才天賜真人所說,圣童是否認同啊?”
祖瑩這時雖然站起了身子,但坐得太遠,人又太矮,生怕魏王和李天賜看不到,于是便大步踱到餐席正中,振袖正容,端著一副人小鬼大的模樣,傲然答道,
“回陛下,天賜真人。
稱扶蘇為太子實無可憑,
秦王將死未立太子,乃有換書易君之典故。
關于換書易君一事,《史記》蓋不可信,原因有二。
其一,秦之官史付于一炬,因此連后宮子嗣的名錄都未曾留下。
但是對于換書易君一事卻記得非常詳細,
包括趙高尋李斯秘議的內容,以及扶蘇自殺前蒙恬勸阻他的對白都被全盤記錄。
這樣的密議記錄在正史中是非常罕見的,
直到趙高,李斯,蒙恬等人死,天下仍蒙在鼓里。
那么史官又是如何能夠打聽到這些絕密對話內容的呢?
【看書領紅包】關注公..眾號【書友大本營】,看書抽最高888現金紅包!
其二,秦亡于書生陳涉,這個人很會編故事。
什么在魚肚子里藏讖詞,編歌謠,裝神弄鬼騙人起事的這些手段都是他發明的。
他在起義之初就借用了扶蘇,項燕的名義。
秦王本當立扶蘇的故事,便是陳王傳出來的。
有漢一代追認陳王功德,自然也大力褒嘉扶蘇,以至于出現太子扶蘇的錯誤稱謂。
《史記》乃漢代著史,對于易書之事,因為秦代官史殘缺,太史公怕是大量參考了陳王起義時杜撰的橋段,所以才能補出那么多私密場合的對白。
事實上扶蘇不可能是嫡子。
始皇九年秦王冠禮,就算秦王當年大婚,加緊生養,嫡子最早也要始皇十年才能出生。
可是始皇二十七年,公子扶蘇便已入伍。
除非扶蘇公子天賦異稟,否則他應出生于秦王冠禮前,就不可能是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