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祀的地點被安排在了黃河,汜水,鴻溝會合處。
與現今的寓意不同,禹王挖掘鴻溝的目的本是溝通,而非隔閡。
《史記?河渠書》引《夏書》曰:于是禹以為河所從來者高,水湍悍,難以行平地,數為敗,乃二渠以引其河。北載之高地,過降水,至于大陸,播為九河,同為逆河,入于勃海九川既疏,九澤既灑,諸夏艾安,功施于三代。自是之后,滎陽下引河東南為鴻溝,以通宋、鄭、陳、蔡、曹、衛,與濟、汝、淮、泗會。于楚,西方則通渠漢水、云夢之野,東方則通溝江淮之閑。于吳,則通渠三江、五湖。于齊,則通災濟之閑。于蜀,蜀守冰鑿離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
中國的人工運河史,自禹王始。
在上古間冰期江河流量暴漲的年代,禹王建立了貫通渤海九川,中原九澤(湖),(長)江,(黃)河,淮,濟,汝,泗,的水運網絡。
使九州之行“陸行載車,水行載舟,泥行蹈毳,山行即橋”,不復隔閡。
【送紅包】閱讀福利來啦!你有最高888現金紅包待抽取!關注weixin公眾號【書友大本營】抽紅包!
在氣候變化,江河流量重歸正常后,這些人工開鑿的水網由于枯水,大多壅塞。
楚漢爭霸時期,鴻溝已經變成了汜水畔一條干渠,只能作為華夏上古水利工程的化石記錄,不復當年之用。
此處也是西楚霸王與劉邦和議的所在,所謂楚河便是汜水,漢(旱)界便是鴻溝干渠。
這次和議也將鴻溝的文化內涵做了徹底的轉變,“不可逾越”的刻板印象逐漸代替了“通衢九澤”之初衷。
魏王挑選此處郊祭,自然少不得借用前人典故。
酹酒開祭后,元宏首先下令決河汜灌鴻溝,以示重新溝通天下,四海同一。
鴻溝壅塞已久,就算有河水倒灌,也只能灌出一條狹長的池塘,
長不過百丈,寬約么三四丈。
溝渠底部久不淌水,亂石參差,有深有淺,
深者不過丈,淺處不盈尺。
早有巧工挑水淺處預留了木墩,
待到潴潦已成,一支精兵用事先拼好的木柵,下渠搭臺。
不過半個時辰,便在水面上搭出一條三丈闊的平臺,貫通兩岸。
魏王率儀仗踏木臺走到對岸,又自對岸走回,象征楚河漢界,由是貫通,普天之下,終將一統。
隨后,御建蘭若比丘尼統胡僧芝帶領九十五人誦經團踏上木臺,誦經祈福,魏王退至觀禮臺觀禮。
由于接下來的歌舞表演也要在湖上露臺進行,魏王的觀禮臺被設置在了略低于湖面的盆地處,以應高臺看戲的風俗。
四面的山坡上都是負責警戒的兵卒,每個山坡上的兵卒分作三組,輪流執崗。
執崗之時,弓上弦,刀出鞘,虎目環視隨時準備投入戰斗。
昨夜連環命案,種種怪誕事件,已經注定了這場祭祀不會如預想般順利。
但是這場祭祀的規矩是“無遮”,也就是來者不拒。
四下里趕來看熱鬧的鄉民,數以萬計,都被楊家將依地形引導在四塊專門劃出的觀禮區域,
有意與魏王,諸大臣,番邦使節所在的貴賓看臺拉開了些距離。
誦經過半,也差不多到了晌午時間,四處觀禮區域已有官員開始安排布施齋飯,
另有膳官為貴賓區的嘉賓送上精美膳食。
慶云一行人無論是出于小龍王的關系,南齊來賓的身份,還是代理檀君的名頭,被安排在貴賓區域都是理所當然。
誦經念佛自然沒有什么熱鬧好看,趁此機會大快朵頤才是正事。
慶云自食盒里夾了幾口菜送入口中,
哎,還真別說,這御廚的水準比起莫愁姑娘卻也不遑多讓。
慶云正在仔細咀嚼著蔥爆羊肉的滑膩口感,
忽然六識跳動,仿佛是感應到了某種危險的臨近。
他開始環視四周,仔細探看周遭動靜,卻發現兩名高橋尼正追著樂官嘗試向貴賓席靠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