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王神念則不同,他職責所在,必須嚴陣以待,半點馬虎不得,
“舉鐃鎩!”
“諾!”
隨著王神念一聲令下,暗鐃鎩部齊齊應是,聲音如出一口,動作也是整齊劃一。
他們伸手解下背后圓盾,那金屬小盾竟是雙層,可以一分為二,和統一制式的藤甲配合,輕易便能安裝在在小臂上。
隨后他們再自背后抽出雙鎩,短鎩刃如新月,握柄卻不似尋常刀劍順著刀身方向,而是如旋棍一般側向生出。
這樣的弧形刃,既方便旋轉,又可以在盾牌的壓制下,借用小臂的力量猛劈,彌補了常人腕力的短板。
鬼面黑胴,鐃鎩俱明,王神念帶著眾人往那里一站,便是殺氣騰騰,氣勢上先強了幾分。
可是亡命之徒,何懼死耶?
最先發起沖擊的,并不是剛剛躍上方舟的那些刺客,而是混在貴客席中的一些細作。
他們當中有宮人,雜役,甲士,四夷賓客,猝起發難,頓時傷了不少外圍兵卒。
大連翮祖不知又從哪里爬了出來,混在細作隊伍里。
慶云向他的身邊掃了一眼,不禁又是一怔。
》》》》》敲黑板時間《《《《《
這一節當中出現了自走機械。在中國歷史中從來就不缺乏有關自走機械的傳聞,比如先周匠師偃師(今日故偃國以其名為市),比如墨子,公輸般。所以在文出現這種機械大家也不要驚訝。這些機關木墩出自何人手筆呢?當然也是大有來頭的人物,而且他的名字已經在文中出現過。但是筆者只要不解密,各位看官那是一定猜不到的,這個梗用得實在太生硬,太狗血了。
接下來我們再點一位龍套,羽陵仙人。北魏時期高麗官至分十三等,仙人與褥薩凡并列為第十三等,這的確是事實設定。《周書·卷四十九》:(高麗)大官有大對盧,次有太大兄、大兄、小兄、意俟奢、烏拙、太大使者、大使者、小使者、褥奢、翳屬、仙人并褥薩凡十三等,分掌內外事焉。
你看,東北人管大佬叫大哥,那是有歷史淵源的!人家大兄弟是二品官呢!
哎?等等,怎么是東北不是某國?拜托,研究一下古代地理和考古,南北朝時期的高麗國和現在的半島國家有什么關系?不過后來半島流行花郎文化,他們的首領也叫國仙,大抵是一個意思。至于羽陵部投高麗,也是北魏年間發生的史實,《通典》:魏太武帝真君以來,歲貢名馬,于是東北群狄悉萬丹部、阿大何部、伏弗郁部、羽陵部、日連部、匹黎部、比六于部各以其名馬文皮入獻,皆得交市于和龍、密云之閑。其后為突厥所逼,又以萬家寄于高麗。
講完龍套說正事,我們的暗鐃鎩部隊,之前我們就埋過伏筆,說這是一支傳統比銜枚更加悠久的隱秘部隊。本節終于解放完全狀態,好霸氣啊。看過《斯巴達300》的朋友們一定對波斯薛西斯王座下的長生軍印象深刻,那樣的面具,胴甲和插刀方式,這不是……日本武士文化嗎?是,也不是。是,因為這搭配風格卻實和日本武士文化很像,但薛西斯縱橫中亞的年代,日本原住民還在給繩子打結呢!是什么原因讓中國一東一西兩個地區有如此相似的武道文化呢?我們可以展開來看。
金屬面具,在中國史前古蜀文化就得到廣泛應用,殷商時期也盛行此道,中國考古學家在殷婦好女將軍墓中就發現不少青銅面具。
染色胴甲,秦人善之,以黑為肅,為德。
所以帶面甲的具足步兵,在中國出現的時間比波斯更早,殷商,先周甚至史前就有相應實例了。
暗鐃鎩,本來是波斯長生軍(又不死軍)的本名(Anau?a長生者)對音。但其實這只軍隊的本名并沒有通過波斯語記錄下來,而是以?θ?νατοι的對音出現在希臘典籍里。因此歐洲史學家也曾經一度懷疑過這個名字究竟是出自Anau?a還是An??iya(伙伴)。其實他們不用懷疑,研究中文對音,更適合這個名字。暗,是取其隱秘,黑甲的寓意。鐃,是圓形薄邊金屬器皿,有柄,可做樂器,也可為武器(飛鐃),等同于我們文中刃盾的設定。鎩,這種先秦武器在漢代已經棄之不用,本身就很有學術爭議,但卻是我們理解暗鐃鎩文化的關鍵。
《說文》:鎩,鈹有鐔也。鐔,劍鼻也。云鈹有鐔者,則知鈹有不為鼻者矣,如刀裝之鈹不為鼻者也。賈誼曰:鋤耰棘矜,非铦于鉤戟長鎩也。張衡曰:植鎩懸瞂,用戒不虞。曰長曰植,則鎩有柄,有柄故不為鼻。薛綜解一曰鋌,似兩刃刀。鋌偉其上出之鋒也。淮南書:飛鳥鎩羽。許注曰:鎩,殘也。左思賦亦曰鳥鎩翮。此等鎩字乃引申之義。鎩可殘羽,故凡見殘者曰鎩。公羊作摋:宋萬臂摋仇牧,碎其首。何云:側手擊曰摋。
總結:
1.說文原典稱鎩是有劍鼻的雙刃刀。
2.后人根據《過秦論》和張衡所言,長鎩,直鎩,認為鎩有長柄,不該有鼻。
3.薛綜認為鎩是三尖兩刃刀
4.鎩是一種非常霸氣的兵刃,極易致殘。因此鎩羽,引申其意為致殘。
5.又有一說,側手擊曰摋,鎩。殺為殺繁體。
求同存異。鎩應該是雙面弧形刃,側持側擊,極其兇殘。長鎩是加了長柄的另一種兵刃,弧形刃加柄,類似現在二次元常見的死神之鐮。這種兵器在秦軍中非常常見(賈誼《過秦論》),后來因為太過殘忍而被棄用。但是它留下的致死致殘的刻板印象,遠懾歐洲,至今不絕。歐洲人為什么會恐懼這種被棄用的東方先秦兵器,附之以死神文化元素呢?在這本書的后半段會講解原委。
總之,暗鐃鎩是指黑甲遮面隱于暗處,持盾利刃,進行無情砍殺的神秘之師。這種文化影響了中國東西兩邦,從語言學上,也只有用漢語才能完美為其溯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