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雖然無法盡知原委,眾人還是不忘對魏王輪番夸獎。
那些臣下僚屬的馬屁倒也罷了,最令魏王微醺的,還是陶弘景的褒揚。
這位南朝道家大能與他全無利害干系,但見地卻當世無兩,
能得他的夸獎,才真的能讓魏王產生成就之感。
“北國亂黨合縱連橫,深諳《孫子兵法》上兵伐交之道,眼看大勢已成。
哪料到魏王竟以《兒子兵法》應對,
以靜制動,應變后發,擊敵三寸,完美破解了逆流包圍網。
這兒子與孫子之間,可是差了一個老子的距離啊。
勝的有理,敗的不冤。”
慶云自認也算是讀過些書的半吊子書生,《孫子兵法》他固然可以倒背如流,可是這《兒子兵法》又是什么東西?
他隨口這么一問,欣然接受稱贊的魏王便搶著為陶弘景代答,
“昔秦國相父呂不韋,網羅天下文士,合著《呂氏春秋》。
書中臧否先周人物,有天下十豪之說。
曰:老聃貴柔,孔子貴仁,墨翟貴兼,關尹貴清,列子貴虛,陳駢貴齊,陽生貴己,孫臏貴勢,王廖貴先,兒良貴后。此十人者,皆天下之豪士也。
兒子,指的便是兒良,乃是一代兵法名家,長于后發制人。
漢成帝曾命天祿閣校訂‘右兵權謀十三家’,
《兒子兵法》與孫子,孫臏,吳子,范蠡,文種,韓信,以及老子的孫子李悝等諸將兵法并稱,共錄《藝文志》。
《兒子兵法》雖然其書已佚,但有人認為,與荀卿論兵,主張‘后之發,先之至’的臨武君便是兒良本尊。”
慶云聽到這里,忽然做恍然大悟狀,
“這個臨武君,我曾聽陳叔說起過。
他與荀子同為趙臣,后荀子降楚,臨武君與之共赴楚國為春申君幕僚。
其時六國合縱,以楚為尊,春申君欲以臨武君統御聯軍伐秦。
可惜當時合縱諸國卻暗自齟齬,趙王恐臨武君這樣的大將為楚所用,遂遣使進讒,以驚弓之鳥的典故暗喻臨武君在趙國抗秦不利,不可用之。
結果春申棄臨武,以龐暖掛帥,致聯軍大敗,春申失寵,楚國轉衰。
秦國卻因此一戰成名,終得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