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故作不經意地讓自己的劍勢被對手沖得散亂,其實卻是有意借庚七的磅礴氣勢布局。
那看似巧合的一葉障目,便是劉贏的伏筆。
就在庚七眨眼的那一個剎那,方才還是頹敗如殘葉落英的劍意忽然一振,
如山岳般聳起,又如山岳般壓落,
壓落處正是庚七方才那片刻猶豫留下的一絲空擋。
劉贏利用劍身光影效果的影響,將庚七的破綻撕得更明顯了些,恰好是可以被他利用的程度。
一葉障目,不見泰山,
庚七發覺劉贏變招時,已是慢了半拍。
但他畢竟是劍宗宿老,此時仍不露敗相,
掌中三尺青芒劍意陡變,如靈蛇般一箍一箍地向劉贏的長劍纏去。
劉贏這一式泰山壓頂招已用老,一旦被庚七的“騰蛇”纏住,硬要去比拼劍術細節上的修為,那他可是萬萬沒有勝算的。
可是劉贏居然仍沒有半分變招的意思,只是口中淡淡吐出四字,
“不長記性!”
庚七仿佛是忽然想起了什么,臉色頓時一片煞白。
》》》》》敲黑板時間《《《《《
時至今日,二十一世紀二十年代,一個關于古印度歷史的真相已經很少被人提及。
早在二十世紀之前,幾乎沒有人認為印度是一個可以與巴比倫,埃及并提的“古國”。即便是被奉為印度上古史雙璧的兩大史詩《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也都是在公元前三世紀才開始逐漸形成口述版本的。
但是在1921年,哈拉帕文明的大發現,一下子把印度的文明史提高了數千年,在全世界都掀起了一股印度熱。該文明的中心期在公元前2000年前后,產生了基于青銅器,陶器的農耕城邦。當時印度正處于殖民地時期,印巴還沒有分治,因此才將印度河文明歸入泛印度的概念。事實上,古印度文明的核心區域在今天的巴基斯坦,和印度國的關系并不大。中天竺與南天竺的歷史,充其量也就能和三韓日本等量齊觀。至少半島歷史從商周之交箕子出關就開啟文明史,文字史了,而恒河流域文明起點是《長阿含經》里提到的十六雄國時期(起于約公元前四世紀)。
這股印度熱當時也席卷了新文化運動下的中國。新文化運動是一種進步思潮,但是其“反傳統,反孔教,反文言”“擁抱西學”的態度在細節處也免不掉有一些極端。某些我們耳熟能詳的文壇巨匠甚至喊出了廢中文改用拉丁字的口號,可見當時的思潮是如何矯枉過正。這個時候大量西學不分良莠的被吸收,用來攻擊傳統文化。比如現代白話文東洋起源論,中國文化印度起源論都是這么來的。當時以胡適,郭沫若為首的一批文人,先后提出了華佗印度人說,墨子印度人說,甚至孫悟空印度起源說。這里我不是有意攻擊這些文壇巨匠,只是對那個時代的一些荒謬現象做出總結。根據麻沸散用到曼陀羅花便判斷華佗是印度人,根據墨翟的發音以及苦修的主張就附會墨子是印度人,以此體現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反轉,其實與嘩眾取寵無異。
話扯遠了,我們再回到哈拉帕文化。在當時看來,這的確是了不起的考古發現,它的高光時間比中國的商朝還要早。但是我們又要再次提醒各位,商,是一個朝代,一個國家。哈拉帕是一個文化圈,它應該對標的良渚,裴李崗這樣的文化古城邦遺址。哈拉帕文化和良渚大約同時代,晚于裴李崗。文明程度也沒有領先,大家可以自己去比較良渚古城的城邦排布,陶器工藝水準,農耕技術。中印同期文化各擅勝場。我們在做文明橫向對比的時候,應該精確對標,不能搞雙標。別人捧出城邦文化,我們非要端著國史文化去比,中華文明是自商朝始嗎?這個邏輯很滑稽,然而好像我們自己也已經對此淡然接受了,這都是“新”(xi)文化遺毒。
接下來我為大家簡單講一下印度的兩大史詩,讓大家快速了解一下印度上古史:
《摩訶婆羅多》,講的是熊貓族(Pandava)和巨鹿族(今譯俱盧族)爭奪中國的故事。(中國,既中天竺,和古中國,古日本對中國的定義類似。)巨鹿族的首領持國(與持國天王的持國同名)有一百個兒子,大兒子號稱無敵,戰功赫赫。但是在巨鹿大戰中,無敵的99個兄弟全部戰死,最后他本人也被迫躲進湖水用蘆管呼吸。但是熊貓五兄弟還是發現了無敵,把他拉出來KO了。無敵的族人為了報復,夜襲熊貓族營地,熊貓族也因此損失慘重。熊貓族五兄弟的長兄因此大徹大悟,去喜馬拉雅修道。而熊貓族則在中國地區繁衍了下來,其首都天帝城,據考證就是現在的德里(德里新城既新德里)。
德里這個名字,是根據公元前三世紀一名叫帝祿(Dhillu)或者帝利(Dili)的君主命名的。口口相傳的兩種拼法,無非利祿。根據時間判斷,這名帝王也應該是熊貓族人。
《羅摩衍那》,講的是觀自在(羅摩)和魔王羅波那爭斗的故事。魔王羅波那十首二十臂,勇不可當,最后被羅摩的盟友神猴哈努曼干掉了。哈奴曼神通廣大,征服了南印度和斯里蘭卡。
為什么當年胡適先生說哈奴曼是孫悟空的原型呢?因為史詩中神猴曾經變貓……這是不是神邏輯?我就不明白了,難道中國古代神話沒有神猴嗎?宋玉告楚襄王:有玄猿超騰往來,龍興而鳥集。(《劉向?新序》)《吳越春秋》有袁公通人語,授劍越女。這些不是神猴嗎?為啥要把神猴和印度強行做了關聯?(插一條題外話,另有一說孫悟空人設源于無支邪。有關無支邪的傳說起于唐代,而那條所傳甚廣甚至被某百科引用的《山海經》出處實為偽典。翻遍《山海經》也是找不到無支邪的。無支邪傳說在文獻中出現時代比哈奴曼晚了很多,并不能作為否定西來說的反例。)
孫悟空的形象其實是越人形象的影射,我們在此先不多做糾結。但是印度這兩大史詩情節,什么巨鹿大戰熊貓族勝出,魔王羅波那多首多臂,我怎么聽著感覺那么像黃帝戰蚩尤呢?好了,我可不想碰瓷兒什么印度史詩出中國的說法。但是我國《尚書》,《左傳》這些記有上古大戰的文獻成書年代肯定比那兩本印度史詩早。
不過可以肯定的一點是,這兩部史詩成書時(前三世紀),在印度次大陸上生活的并不是現代印度人,而是以蒙古人種為主體的上古民族。中印兩國之間到底有沒有文化的相互滲透,借鑒?那也是一定有的。至于一些文化符號的真正本源,就只能說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吧。
*特別備注
這條備注是有讀者私信我以后添加的。Panda一詞在英語中是外來語,借鑒自法語。法語語原未有定論,目前最權威的說法是來自尼泊爾對小熊貓的稱呼。所以北天竺地區,正是將Panda-熊貓建立連接的語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