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刺入的穴位也有加快心率,促進血液流動和腎上腺素的急速分泌之功效。
這種秘法如果控制在十三針以下,偶爾使用基本無害。
但若一旦將一百零八根刺一起喚醒,就會給機體帶來巨大負擔,持續時間過長的話,輕則造成不可逆的臟器損傷,重則有猝死之虞。
這種秘法傳自上古祝融氏,有一個非常霸氣的名字,叫做——
天魔解體!
》》》》》敲黑板時間《《《《《
宗羅云這個人物呢,在原本的故事大綱里是沒有的。只是最近在看某著名綜藝,忽然就想起了乘風破浪的原典。主人公宗愨的生活年代和本書故事年代很接近,而且與本作中薛安都,元兇劉劭等等人物都有交集,于是筆者一時起意,就把他兒子拉進故事里來了。既然拉了進來,這個人物總要用盡才是,筆者也盡量不讓他跑個龍套就走。
瓠采亭是有身份的人物,她的身份已經亮出一半了,但仍沒有完全明牌。殷色可也是有身份的,關于她的身份暗示,其實已經相當充分了,書寫到這里,大概已經鋪墊過四五次了吧。只是現在想讀懂她的身份,是需要許多歷史常識幫助的。能破譯者,皆達人。整個小說的架構不是單線爽文,從二女相遇開始,后面有許多情節都還沒有完全破譯,是遺留了疑點的。這篇文章里有很多前期沒什么存在感的人物,在歷史事實的支持下忽然蛻變為反派boss,但這些現象在前回章節都存有鋪墊。我真心地希望有一小部分朋友,能夠發掘出這些疑點,在全書完結以后,回過頭來再品一遍。究竟是誰制造了呂府慘案,誰才是殺死木蘭將軍的兇手,蘭若寺里的終極內鬼是誰……不行,不能再說了,否則就成劇透了……接下來我們要講本節真正的知識點,關于鑌鐵。
鑌鐵在本作中隨薩摩耶折袖出現,他的配劍為一把鑌鐵劍。之前有介紹過,突厥先祖本為鑄劍人。鑌鐵這個詞匯在《魏書》,《北史》中率先出現,指代了波斯,罽賓,康國這些西域地區的某種帶花紋的精鍛鐵。同時,契丹的語源與遼國國寶也是鑌鐵。本作曾經暗示天下鑄造第二人徐太太在東北搞鑌鐵。那么鑌鐵到底是什么東西,在各大百科(這次不只是國內了,包括維基),鑌鐵,花紋鋼,坩堝鋼,烏茲鋼,大馬士革鋼,都傻傻分不清楚,語焉不詳。想要講清楚真的有那么難嗎?
關于那些沒有靈魂的講解我就不重復了,既然今天各位讀者來到這里,就可以聽到專業的,深入淺出的解析,讓你對這些名詞再無疑惑。
首先,我們要知道一個基本概念,鋼,是含炭的精練鐵。炭含量越低越軟,越容易塑性,炭含量越高硬度越高同時也越脆。碳含量一旦超過2%,那就變成了鑄鐵,硬度雖高,但很難鍛形,很少用于金屬兵器打制。除去其他稀有金屬配比,含碳量1.5~2%的高碳鋼,就屬于兵器鑄造的上好鋼材。
大馬士革刀(鋼)聞名天下,這種工藝在18世紀已經徹底失傳。現代的所謂“大馬士革刀”仿制品采用生熟鐵多層鍛打生成花紋和高硬度,在1973年由重現此工藝,事實上采用的是中國漢朝出現,經南北朝時期綦毋懷文改良后廣泛使用的灌鋼法。
灌鋼法的原理說得通俗一些就類似鋼筋混凝土,利用生鐵(鑄鐵)的硬度和熟鐵的可塑性混合,提高綜合性能。因為是將兩種不同物性的鋼料混合打造煉化,所以表面會呈現出斑駁的花紋。
古代大馬士革鋼的花紋產生原理也類似,中亞這種鑄造技術是從古印度引進的,也就是烏茲鋼技術。按照主流說法,烏茲鋼出現于公元前六世紀,最早見于今印度南部泰米爾納度邦。無論在時間還是地點上都與盤越國(潘地亞)高度重合。西方根據波斯史的記載,將烏茲鋼的原始產地溯源于斯。根據前文知識點,我們知道公元前六世紀的南印度人屬于泛越人文化圈。烏茲鋼技術,既土法坩堝窯煉鋼技術,這個技術在中國也是由越人率先掌握的。在公元前六世紀,也就是春秋時期,越人鑄劍術已經相當發達了。土法坩堝能夠達到的熔煉溫度可以達到1200攝氏度左右。
當然,大馬士革刀成名于十二世紀,那時候的冶鐵比印度烏茲鋼時期和越人鑄劍肯定已經有了許多細處的改良。確實有一些實物大馬士革刀流傳了下來。經過現代微觀分析,大馬士革鋼的微觀結構是由白鑄鐵和奧氏體兩部分混合而成的。奧氏體是高碳鋼冷卻時形成的結晶,有利塑性。說道這里我們就明白了,這種鋼是土法煉制的夾生鋼。其優良性能的產生原理和灌鋼法相同,但是這需要在煉鋼時利用土法爐溫的不均勻性一次完成生熟鐵煉化,對于火候的把握尤為重要,這通常只能靠工匠的經驗了。
我們現代通常將工匠精神的內核歸因為精益求精,這僅僅是現代工業的工匠精神。而在古代,工匠精神真正的體現就是缺陷管理。
我們經常聽說一些古代工藝無法被現代工業復制,為什么?工匠精神根本理念的差異就是原因。現代工業不教你如何做“缺陷產品”,不教你如何控制“夾生飯”。而有些古代工藝偏偏就是缺陷產物,比如著名的曜變天目碗。
曾經有一名學者在大馬士革刀的滲碳中找到了類似炭納米管的結構,于是就開始了一波神吹。其實,炭納米管,是氣態烴在1200攝氏度左右沉積時產生的微觀結構。古代坩堝鋼的爐溫就是1200攝氏度。相反,現代的高爐溫度遠遠比這個高,自然不會殘留這類結晶。這不是古代工藝神奇,懂得有目的的控制,而是客觀條件恰好滿足。
除了工藝的客觀限制以及缺陷控制,原料也是制約古代工藝的重要方面。中國的冶鐵業長期不能代替冶銅,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國鐵礦絕大多數都是貧礦。古代許多著名冶鐵產區并不一定是領先在技術上,也有很多原因在礦石的品質上。比如說,被印度人捧上天的古印度鑄造奇跡,不銹的阿育王柱,經過現代金相分析,只不過是含磷量較高而已。大馬士革鋼也含,磷,錳。磷在煉鋼中有一個特性,它可以幫助形成更大的奧氏體晶體,有助提高韌性。
中國鑌鐵出東北,契丹龍興之地。東北至今仍是中國四大鐵礦礦區之一,雖然那里的鐵礦比較貧,但是礦石中含有磷,錳,應該屬于比較容易煮出夾生飯的礦脈。
所以,灌鋼,花紋鋼,現代仿制大馬士革鋼都屬于生熟混拌飯。而古代大馬士革鋼,烏茲鋼都是土法坩堝鋼的一種,屬于天然夾生飯,并不是什么高級工藝。要煮這樣的夾生飯,礦石選擇,工匠經驗缺一不可,因此,這種工藝亡了。鑌鐵,指的就是這種夾生鋼,這種鋼在中國并非都是舶來品,在東北地區一直都有產出。
古代的那些名刀,無論你吹得如何天花亂墜,也比不過現代刀劍。硬度指標列出來,一眼就分優劣。只不過在缺乏客觀評價標準的古代,一旦有某一地區的刀劍質量獲得批量性提升,立刻就會產生鶴立雞群的效果,所傳佳話,難免言過其實。
*重要信息推書——《老婆請安分》
溫馨單女主文,女主重生找男主的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