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云白浪間,隱隱還有一線空蒙,
只要自己的劍比對方的棍棒更快,那么勝負便有一搏!
》》》》》敲黑板時間《《《《《
上一章關于古代音樂已經講完,但是筆者發現還漏了個尾巴。不知火舞在斗舞時的所選舞曲玉藻前庭華,華通花,其實是與玉樹后庭花相對,杜撰出的曲目。不知火舞被魏王賜予玉藻前的世襲稱號。玉藻前,在日本是九尾狐的化身。所謂玉藻,就是天子冠冕前的垂鎏,玉藻前其實就是帝王眼前的女人之意,用于指代禍國之妖姬。
在日本文化當中,玉藻前的形象基本就是按照妲己來構建的。之前有傳玉藻前來自印度的說法,純屬無稽之談。這一套轉世說的原創便在日本,他們說九尾靈狐本來出生在中國,商朝的時候為妲己。妲己事敗身死,轉世在印度的十六雄國時期摩揭陀國化身太子妃華陽天。神滅之后又潛回中國,在唐朝跟隨遣唐使吉備真備的船到了日本。這個九尾搬運的故事是日本原創。在故事中,商朝的年代比印度十六雄國早了好幾百年,自然起源在中國。而且,中國的九尾起源最早并不在商朝,而是三皇五帝時期的青丘族。九尾印度起源說,可以休矣。
不過中國喜歡將許多古老傳說歸因印度,其事不止一樁。今天我們就要說說有關閻羅王的因果。閻羅文化到底是哪里來的?本節當中黑白無常出場,范無咎(黑)和謝必安(白)是二位無常的本名,這二位是中國原產神祗,應無疑問。
可是對于閻羅王,以及牛頭馬面,爭議可就大了,我們需要慢慢分說。
首先地獄之主單閻羅的模式,出自《西游記》。這屬于西游文化,并非中國本土信仰。眾所周知,西游的初衷就是迎佛,所以將一些本土信仰與佛教ID進行了融合。本土信仰的陰司之主,最早是太山府君,從我們提到過的陶弘景《真靈位業圖》到宋《云笈七簽》都是如此記錄。即便后來有了十殿閻羅的說法,閻羅王只是其中第五殿——東北方天尊化冥府五殿最臟耀靈其君閻羅大王。這十殿閻羅和閻羅王與印度文化到底有沒有關系,那我們總要去找印度文化中尋找有沒有合適的原型對吧?
關于閻羅王呢,哈印者一直認為,其起源是Yamaraja,音譯閻魔羅社。果真如此嗎?這個神出自印度教吠陀書,只在《梨俱吠陀》中提到過。這是一名天神,六欲天中第三天閻魔天的主人。而且他的本體是一對雙胞胎,有一個妹妹閻冪。這個天神和地府之主有什么關系呢?沒有。
印源佛教典籍也是承認六欲天的,在《長阿含經》里,閻魔天的天王曾經幫助帝釋天與阿修羅戰斗。但是同樣在《長阿含經》里,又有一名同名的陰間厲鬼,也叫Yama。卷19“有大獄卒,捉閻羅王臥熱鐵上,以鐵鉤噼口使開,洋銅灌之,燒其唇舌,從咽至腹,通徹下過,無不焦爛。受罪迄已,復與諸采女共相娛樂。”這是個受懲戒的反派,并沒有任何證據他曾經或者將要入主地府。
印度源的兩個Yama概念和陰司閻羅毫無關系。印度本土文化的陰司之主是地藏王菩薩,中土佛教也延用這個概念,所以拎出單薄的一個名詞Yama來作為中原陰司之主的文化源頭是荒謬的。
這時候有人便會拿出《問地獄經》中的說法:閻摩王,云其本為毗沙國的國王。可是這本經書至今無全本,更無梵文溯源,只能在各種經文中找到其二次引用的片段。之前我們已經講過一些佛教經典的來龍去脈,許多經文都是中國土生的。這本不知年代,不留殘本的經書,是目前閻羅西來說的孤例。
也許并不是孤例,畢竟有一本詳細介紹十殿閻羅的《十王經》在那里放著。閻羅王忽然以一化十,究竟是誰借鑒了誰的文化?對于Yama對應的身份,有的說,便是第五殿閻羅王,有的在注解中卻認為是平等王化身。這種自洽不能的說法,恰恰證明了十王與Yama之間并無文化映射。十王說是在中國孵化出的新論。
這時候一定有人問啦,你只會說閻羅和印度沒有關系,那你倒說說閻羅這個名字在中國本土文化中可有出典啊?如果沒有本土源頭,那你也沒有立場反駁《十王經》吶。對,說的有道理,下面我們就來談一談陰司閻王爺和本土文化的關系。
閻,這個字,你會在古代字書中發現,它曾經是一個地名。出《左傳?昭公二十年》戰于鬼閻。【注】潁川長亭縣西北有閻亭。《集韻》,鬼閻,地名,在潁川。
閻與鬼這兩個字,早在公元前500年就聯系在一起了。潁川為什么會有這么一個地方?答案就藏在一個家喻戶曉的典故里。《左傳》云,隱公時期,也就是公元前700余年,鄭伯克段與鄢,抓了自己的親弟弟,因此與自己的母親鬧僵。鄭伯(莊公)賭氣要與母親斷義,不到黃泉,誓不相見,并將母親軟禁在潁川。后來鄭伯后悔,想見母親,又不愿食言,就在穎地領主穎叔考的建議下在潁川掘地見泉,與母相見,是為黃泉會母。這個地方后來就成了鬼閻(閻者,門也)。黃泉信仰在中國早已有之,掘黃泉見鬼閻,那么黃泉之下,百鬼之王,是不是應該稱閻王?(參閻亭)所以說太山帝君是閻王,說得通。從佛家的角度,地藏王菩薩也當得,但Yama是什么身份,怎能隨意稱閻王?
十王在宋朝以后已有定論,第一王秦廣王本作曾經介紹過他的淵源,其后還有諸如包拯,呂岱,陸游也都各領一殿。這是華夏自己的信仰,敬天地君親賢。一王發展為十王,是為閻羅(羅,陳也,列也)。
所有的地名都是有寓意或者歷史背景的,從來沒有名字出自天賜,都是人賦。關于鬼閻這個地名的考證,上下五千年,前兩千五百年無人解密,后兩千五百年很多人就會抄這本書。這就是本書存在的價值,這樣的首創提法比比皆是。
說完閻王,我們在略微提一下牛頭馬面。翻爛印度經典去找那些牛頭馬頭的,就和硬把哈努曼扣在孫悟空頭上一樣,一點根據都沒有。關于牛頭馬面出印度的說法一共只有兩處。一處是前文提到的失傳的《問地獄經》,我們不多展開了。還有一處便是《楞嚴經》。
這《楞嚴經》傳說是在唐代由一個天竺國的沙門般剌密底(無量)口授,烏萇國沙門彌伽鑠佉口譯,唐沙門懷迪口述整理(大概是因為口音問題),居士房融抄錄的四手經文。這篇經文是不是偽經學術界一直有爭議,但沒有爭議的是,此經已無梵文原本傳世。又是一篇僅有漢文的孤品經文。而且,是其行文非常地道公整的漢學文章:亡者神識。見大鐵城。火蛇火狗。虎狼獅子。牛頭獄卒。馬頭羅剎。手執槍槊。驅入城門。向無間獄。
這里的牛頭馬頭顯然并非有意所指,和火蛇火狗虎狼獅子并稱一處,與現在的牛頭馬面沒有邏輯上的關系。但是在中華文化中,牛頭馬面早就有其寓意,這段經文很可能也是借用了這種寓意轉錄成文的。
牛頭,象征公正;馬面,象征洞察。
這都是漢朝甚至以前就存在的文化象征。證據再此:
牛頭:《三國志·蜀書·蔣琬傳》琬見推之后,夜夢有一牛頭在門前,流血滂沲,意甚惡之,呼問占夢趙直。直曰:“夫見血者,事分明也。牛角及鼻,‘公’字之象,君位必當至公,大吉之徵也。”
牛頭形似公字,故象征公正。
馬面:取意馬王爺。馬王爺崇拜,最早見于先周,應天上星辰。其有三目能洞察一切真相。這個信仰在晚期分裂為二郎和馬面兩個人物,而原本的出處,星官星日馬也漸漸取消了三眼設定,只能在諺語里找到曾經三眼馬王的存在。
佛教,尤其是中土佛教的文化,絕對不可等同于印度文化。我們有成熟的文字,人家卻只有語言和記音的書寫體。然而我天朝上邦整理出的文字記載還都要溯源于梵語的轉錄和口授?荒謬!
如果再有人說牛頭馬面閻羅王來自印度文化,那你就讓他背一段梵文原典聽聽,也好讓馬王爺過過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