喉部的這處開放傷是仵作驗看傷勢時切開的。”
錦衲王秀眉微蹙,
“以元兇的修為,什么樣的人才能近距離將暗器射入他的口中?”
封魔奴與婆羅門對望一眼,一齊搖頭。
“這說明當時元兇已經受制。
我讀過濟南一戰的戰報。
據說檀宗那個慶云身懷一件奇異法寶,可以使用雷遁遁術令人渾身僵直。
他曾攜此寶以一人之力擊破西門守軍。”
封魔奴捋須道,
“也就是說,那小子已經混進了是賁家?”
“尚未可知。那法寶畢竟是外物。
若是人人均可驅動,也未必就證明是本尊到了。”
錦衲王一邊說,一邊仔細查看著元兇左臂的切口,
“這一劍,嗯,應該是這樣子的。”
錦衲王忽然起身,拔出背后長劍,拉足架勢,
人如滿弓,青鋒似箭,勁力一吐,便如海上風來潮自開!
這一劍,竟擬出了宗家劍法七八分神髓。
“這,這莫不是……長風破浪,宗愨的絕學?”
封魔奴早年為魏后花郎,也曾與南朝忽律宗愨有過數面之緣。
二人立場敵對,自然是刀劍招呼的多些,因此封魔奴對于宗家劍法并不陌生。
“是么?據說宗愨之子宗羅云在斬蛇山莊臥底數十年,就是為了斬殺元兇。
魏王以此為餌,召他北上。
此人現與慶云同行。”
》》》》》敲黑板時間《《《《《
筆者時常會在社交平臺上挑戰一些公知觀點,最近又有一番大戰。這次挑戰的觀點并非近來有之,謬說散播其實已經有段時間了。有公知說,中國人口在三國有一次銳減,這和連年的戰亂與曹操在此期間的屠殺有關。《三國志》屢次記載曹操屠城,而劉備的記錄極佳,所以曹操就是人口銳減的元兇。
對于這個說法,我們首先要澄清一點。屠這個字,在兩漢之際和現在的字意有很大差別。《說文》屠,刳也。而刳,是剖的意思。《周禮》凡屠者,斂其皮角筋骨,入于玉府。這兩個解釋是漢代以前屠字的標準解釋:1.破開,剖開。2.將狩獵所得去皮角筋骨的職業。在《漢書》《三國志》中,屠城的基本意思是攻堅破城(后附詳解)。并不是屠殺。
三國官方統計人口銳減的原因有很多。首先筆者一再提醒過,兩漢人口的統計數字不是所有的人口,而是納稅人口。古代食貨的統計方式不是象現在一樣挨家挨戶去排摸,而是按照稅收轉化人口。這其中就不包括士族(吃俸祿食邑的),幕僚(吃主家供奉的),不分王田的散戶。古代二十授田,六十還田,也就是只有在這個年齡段之間才是是要交稅的,也只有在這段時間才有可能被納入統計。所以雍涼二州在東漢的人口普查中,每郡竟然只有數千人口,卻能派生出董卓,馬騰,韓遂,邊章,宋建等等虎踞一方的諸侯。官方統計人口出現離心化。
關于三國人口問題,筆者會在寫三國的時候著重討論。這里我們將重點放在屠字釋義上。
許多人舉出了關于屠字解釋殺戮的反例,但這些例子無一例外都是唐代以后的說法。這個說法最早是釋詁名家顏師古提出來的,原話如下:屠,謂破取城邑。誅殺其人,如六畜然。這句話首先就說,屠的意思就是破城。后面是解釋,(因為)殺人如殺畜。(所以)有了這個類比。將本來用于殺畜的屠字,引申為殺人,用以指代破城。所以屠城之破,必是攻堅,是有重大傷亡的破城。
同樣支持這一觀點的是《史記索隱》也是唐代書籍,里面引用了一條孤證:按范曄云,克城多所誅殺,故云屠也。范曄的本句出于何處,無考。但其實這句話說得和顏師古是一個道理:攻克城池殺傷甚眾,所以被稱為屠。閱讀理解高分的同學應該可以理清主干,這句話解釋了為什么克城被稱為屠,“故”字的邏輯承接非常重要。
所以顏氏與《索隱》的根本意思一致:屠就是破城的意思,但不是普通的破城,而是傷亡極大的攻堅破城。
有人說筆者強詞奪理,在利用翻譯玩文字游戲。非也。因為顏師古和《索引》引范曄的注解,都是注在同一處的。就是《漢書》中,高祖屠沛一節。原文如下:
高祖之眾已數百人矣。……高祖乃書帛射城上,與沛父老曰:“天下同苦秦久矣。今父老雖為沛令守,諸侯并起,今屠沛。沛今共誅令,擇可立立之,以應諸侯,即室家完。不然,父子俱屠,無為也。”
眾所周知劉邦為沛人,劉邦起義,當時聚眾數百人。沛令與其對峙。劉邦射書入城,說我今天要屠沛,父老鄉親們要么和我一齊反了,要么大家死傷都很難看。在這個語境里,顏師古和索隱的說法明顯是對的,劉邦以不計代價破城為威脅,而不是以現代意義上的屠殺為威脅。殺戮家鄉父老,感情上他做不到,憑他手下幾百來人也沒能力做到。這處典故恰恰說明了兩漢的屠城,是指攻堅破城,而非今日屠殺云云。
如果看官還覺得模棱兩可,今天我們可以做一個前所未有的極致解說。筆者數過了《三國志》中所有出現屠字的地方,共計58處,其中本傳25處,裴注33處,我們用窮舉法來探究當時屠字真正意思。
首先,筆者整理了這58處屠自不同的解釋:
A.屠X城的結構,也就是我們需要探討的屠城釋義,共18處。
B.明顯解釋為破壞城防(賓語為墻,壁等)或者攻克(屠陷)的用法。共9處。
C.職業,屠夫,或者宰殺牲畜。共4處
D.姓氏或專有名詞(匈奴休屠,屠各部,浮屠,屠蘇等)。共15處
E.與殺,戮對仗使用。屠城、殺吏分開表述。共2處
F.屠滅,敗亡之意。屠戮連用,指殺個人。共10處
《武帝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