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知道天尊是誰,據說天宗自己知道的也不太多。
連宗門里地位最高的八王都被一起蒙在了鼓里。”
“這不應該啊。按照慣例,天尊不是一方王者,至少也該是萬人之上的角色,不可能隱藏得這么深。”
萬人之上嗎?慶云的腦海里忽然閃過了一個熟悉的影子。
但他很快自嘲地笑了笑,怎么可能?
自己實在是太異想天開了,虎牢關前魏王差點被天宗刺殺,天尊本尊絕不可能與魏王有半點關系。
話題聊到天尊本尊,就等于把天聊死,大家都是兩眼一抹黑,接不下去。
慶云目光掃到李天王案頭鐵塔,急忙轉換話題:
“李天王,你這尊鐵塔倒是很別致。”
李天王大笑道,
“這里沒有外人,我也不妨明說。
檀君是從中原來的,見識不凡,剛才在陳塘可有發現什么蹊蹺?”
“那里似乎是利用了天然湖泊,人工開鑿的通渠,用以平衡兩河水流。”
“不錯,檀君果然慧眼。
此處自古水患不斷,縱然是我們挖了通渠,本地的散戶也不愿意在附近屯田落腳。
按本地**,一定要如黃龍府那般修塔鎮河才壓得住河中惡龍。
可是我族中人物,沒有造塔的好手,畫個兩層樓的圖紙,已經是極限了。
要想真正建一座九層高塔,殊非易事。
好在這一代產鐵,筑范的師傅倒是不缺。
我便托人筑了這尊鐵塔,以祀塔代建塔,安民定心。
那些后來投入部落的散戶,都以為近年水患平息是連年祭祀九層鐵塔的緣故。
天有九重,寶塔九層。
我其實是將它作為古天宗的象征,一年四臘,祐我部族,福祚永昌。”
李天王每每提及天宗,那種代代傳承,從內心發出的景仰之情深入字里行間。
雖然慶云知道李天王口中的天宗,是檀石槐時期的文化符號,
但是今日天宗與之一脈相承,一旦天宗勢力波及黑水之畔,李天王屆時會作何選擇,實在令人擔憂。
慶云覺得李天王為人直率,是個可交的朋友,索性便打開天窗說亮話,
“李天王,黃龍既沒,天宗的勢力很快就會蔓延到這里,屆時天王想必是要奉天宗號令,響應高麗大軍的咯?”
李靖的回應倒也爽快,
“想來檀君的立場,此時必與天宗相左。”
慶云點了點頭,
“據我所知,天宗曾經在南朝策劃過兩次宮變,又在北朝數次刺駕。
他們西結五斗米,東謀齊魯之地,此刻又插手高麗宮斗,所圖甚大。
一旦發動,必是天地翻覆,一場浩劫。
百余年前,王綱不振,八方隳突,關外諸部逐鹿中原,九州四海淪為修羅煉獄,餓殍遍地,民不聊生,少有部族能獨善其身。
就算如苻堅,劉淵,石虎,屈丐,冉閔,李雄,姚萇,慕容皝,此等人杰,
也只得曇花一現難久長。
自拓跋后魏一統江北,始有今日升平局面。
而今民生尚未復漢時景象,豈可再蹈覆轍?
不瞞李天王。
家父本是上代檀君,當年他為人所賺,冒險行刺魏王,不幸身殞。
細算起來,當今魏王與我有殺父之仇。
不過他得知我的身份,竟未動用權、力將我抹殺,
而是苦口婆心話天下事,曉我以理,并且承諾為檀宗平反,徹查當年舊案。
且不論當年真相如何,這份態度,我認同。
所以,我仍愿意為魏王奔走,除天下不平。
更何況,根據總總跡象看來,天宗很可能就是當年檀宗刺駕案的幕后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