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黑板時間《《《《《
今日立春,值此佳節,我們就先不說其他,好好講講這個立春。
之所以稱立春為佳節而非普通節氣,是因為在中國舊歷里,立春曾經是新年的象征。是一個輪回的開始。
中國的節氣都與天時不可分割,所謂節氣是對一年的細分,是對太陽在黃道(太陽相對地球的運動軌跡)周期回歸的一種標定。類似與西方以黃道十二宮法標定十二月。
但是十二宮法是非常不準確的,我們知道,所謂的黃道十二星座并沒有等分黃道。隨著與黃道相交的第十三個星座蛇夫座的出現,黃道十二宮已經是一個只具有象征性的意義。這也是西方現代歷法與天文脫鉤的主要原因之一。
而在中國,確定節氣的方法有天文法和非天文法兩種。
天文法,類似黃道十二宮觀測。在中國古代,利用北極為心,北斗為指針,觀察星域的旋轉變換。將天穹分野,找到二十四個節點,其中十二個稱節,代表時令,象征月初,而另外十二個,代表月中,稱中氣,合稱就是我們所熟知的節氣。這種方法歸納起來,就是我們現在經常使用的一個成語——斗轉星移。
看過之前敲黑板內容中關于月相回歸常識的朋友這時候已經發現了,中國歷法關于月有兩種定義。
不錯!這就是中國農歷陰陽歷的核心。
農歷的月,是朔望月,是根據月相來計算的。而節氣月是基于對太陽回歸的研究。這兩種月的計算存在歲差。
為什么農歷要用月相和節氣兩套不同的測算方式來勘定月份呢?這就涉及到農歷的閏月規則。
農歷大多30天一月,十二個月僅360天,和太陽回歸有巨大歲差,因此需要周期性閏月。那么每個閏月應是閏幾月,如何確定,是不是有許多小朋友頭上都是大大的問號呢?
去翻老黃歷的話,時而閏三,時而閏五,看似毫無規律。實則不然。
節氣記月反應的是太陽回歸,所以每個“月”的周期要比朔望月長。因此雖然按照周期,通常情況下每個回歸月里都應有一節,一氣對應節氣月,但長久累計下來,必然會出現某月只有一節,而缺一氣的現象。這個時候我們就需要用閏月去補。
節氣月的非天文測量法,是通過圭表的投影長度,找到太陽回歸的規律。
這種方法與天文法沒有優劣,應互為補充。我們并不能說圭表發明以后,斗轉星移就失去了意義。
古人通過觀星可以在相同參照物前提下了解日,月之行。夜間日不可觀,以斗代之。總而言之,陰陽歷的核心,仍是觀星。而圭表,是修正太陽回歸極點的輔助工具。這兩種測量方式長期共存。
早在史前陶寺文化遺址中,已經出現了圭表建筑。而直至《淮南子?天文訓》,斗轉星移仍為節氣判定之正宗。所以說,圭表法和斗轉法以漢為分野,圭表淘汰斗轉的說法并不存在。無論何朝天監,“斗”都是重點觀測內容,是歷法修正的關鍵。
同樣是尊重太陽回歸的歷法,以立春來確認新年,就比用西洋歷一月一號更有實際意義。因為立春是一個太陽回歸的特殊位置,也是氣候變化的重要節點。而西洋歷的一月一號,就顯得頗有些隨意了。
筆者沒有將西洋歷的一月一號稱為元旦,是因為元旦是一個借用名詞,在漢語里本來指的的正月一號。需要指出的是,在中國歷史上正月未必是一月。夏歷正月在一月,因禹有中原,劃九州,因中原節氣而定。而商以冬十二月為正月。秦以十月為正月,因北斗十月指向西偏北,是秦龍興之地。秦亡以后,漢復夏歷再以一月為正月,正月一號稱元旦。
我們結合前幾章的知識點再捋一捋——漢水既夏水,漢水流域的隨國(褒國)是歷經夏,商,周三朝的姒姓方國(夏王族)。漢高祖劉邦龍興漢水,復夏歷。這中間是不是有一些微妙的聯系?
夏朝存不存在,有什么可辯呢?夏文化,一直存在,深入我們的天文(歷法),地理(九州分野,黃河遺跡)。
這一章雖然講得是節氣,但是我們把所有的知識結合起來看,就能發現古代的知識體系是如何立體。
天文與地理,始終是相對應的。比如說《滕王閣序》里講到,(荊楚)星分翼軫,地接衡廬。什么意思呢,就是說荊楚對應的天穹分野是翼宿和軫宿,地理上在衡山和廬山之間。有了這一層聯系,九州分野和天穹分野的規則就顯得特別的高大上。
所以古代占星的核心從來不是什么吉兇問卜,而是歷法,節,時,地域農時的變遷。每一個我們所熟知的官立天監司官員,他們最有名的著作一定不是命理相術書,而是歷法算術術。所以天監司是一個理論性極強的自然科學機構。相反的,真正所謂易學命理的大家,都是一些哲學學者,他們所研究的多半是為人處世之道,趨吉避兇之學,而不是所謂的巫讖之術。
所有過渡妖魔化的結論,都是后人一知半解牽強附會的產物。
我們在之前章節里講過遁甲,那是一種策論的分析方式。《易經》是對于不同客觀情況作出的解答忠告,所謂《推背圖》也大抵如此。
人們認為深奧晦澀的學問,往往是因為不理解。就像在文中出現的許多例子一樣,為大眾所不理解的科技與魔法無異。同理,中華五千年文化也并非是怪,力,亂,神。如果對整體的東方文化體系沒有概念,只是捉了一鱗半爪去嗤笑嘲諷,其實,小丑不過是就是這類人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