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再興拈須微笑,
“不必如此麻煩,我來!”
他自包袱里取出一個瓷甕,將其中的硝石盡數傾入地穴。
待坑中水滿,已是浮了一層薄冰。
“好了,破壞虹道,我們快走!”
》》》》》敲黑板時間《《《《《
丁丑會盟,這件事已經是第二次在本作提及了。
這一會盟作為《蘭若蟬聲》世界篇的大事件,我們先要做一些小鋪墊,吊吊大家胃口。
丁丑會盟的地點,鮮卑臺布拉格,是真實的地名。這個地名也是我國地名之最——最長的地標名稱——那然色布斯臺音布拉格。
之所以說是最長的地標名稱,而不是最長地名,是因為我國復原遼闊,還有許多復合地名,字數拼起來會更長些,比如——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雙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縣等等。
那然色布斯臺音布拉格(Norin-Sebestei-Bvlag)坐落于甘肅西北,就是與蒙古國接壤的那個尖角。這個地方古來一只就被稱為Sebestei鮮卑臺(構詞法與鮮卑利亞/西伯利亞同),因為有泉水(蒙語稱布拉格)出之,所以叫鮮卑臺布拉格。至于前面的Norin,是一名瑞典探險家的名字,是他最早為這個地方做了經緯度標定。因此最終定名就變成了現在這個樣子。
其實鮮卑臺布拉格這處泉水,還有一個更響亮的名字,叫做井(那三個打不出的字大家原諒一下),是當年中蒙劃界時的地標參照物之一,也是我國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布拉格這個發音,在西方主要語言里是沒有特別意義的,包括捷克語。硬要說的話,布拉格這座城堡傳說得名于Prah(門檻的意思),你信不信?但是西方那個布拉格,啊,按前文書所說,當時應該屬于頗黎國。這個名稱能和東方語言搭上聯系么?應該不能吧?你說能不能呢?
這個疑問我們先放著哈,我們再講回這個那然色布斯臺音布拉格。此地以北就進入了蒙古國境,那里是阿爾泰山南部支麓,在蒙語里又稱為馬鬃山。本文所提到的風馬旗圣壇,也是真實地標,就在馬鬃山中,現在被稱做鮮卑臺敖包。敖包,就是圣壇的意思。
匈奴鮮卑一體而承,這里既然是鮮卑圣壇,因此本作就將傳說中的匈奴圣城——龍城比定在了這里。龍城所在,蓋無定說,本文所指,僅供參考,如有雷同,實屬巧合。
第一次丁丑會盟中所提到的事件,大多都是史實。這里包括北魏北涼的聯姻,北魏調停契丹與庫莫奚,庫莫奚因此脫離契丹成為獨立部落。以及白匈奴(嚈噠)南侵貴霜,占領北天竺,這些都是發生在上一次丁丑(437)年的大事件。
而所謂無東部的來源,我們就留到后文分說了。
這里先講一下悍殊與韃靼遷居太安的事情。
北魏時期,魏王在朔州太安(《四庫全書》版《魏書》寫作大安)安置了兩個部落,一個叫做狄那,一個叫做悍殊。這兩個名字如果你從中國古代部落史當中溯源,就會發現它們出現的非常突兀,怎么就莫名多出兩個部落的呢?
所以本作啊就幫他們找了一些出處,有些魔幻,但卻是情節需要。另外,在世界篇展開以后,我們結合世界篇曝露的史料重新再看這兩條信息,你就覺得一點不魔幻了,也許還真有可能……
狄那(Dinaric)是發源于高加索的一支部落,這個族群的后裔現在遍布歐洲大陸,但主要集中在巴爾干地區,和更早在那里扎根的一支部落(T?rt?ria)融合,形成了巴爾干早期主要民族。T?rt?ria在拉丁語中的發音雖然是特爾特(?r發餓),但是在西里爾語系,這個族群的發音更近似tartar(東方韃靼)。在與巴爾干地區毗鄰的希臘,這個單詞的發音也是韃靼。而且,希臘神話中的一個神祗也使用了相同的詞干——塔爾塔羅斯(Tartarus)。
Tartarus的名字可能對于國人比較陌生,但提起冥王哈迪斯,和海王波塞冬,那就應該是人盡皆知了。這三人其實是三兄弟,哈迪斯冥王的位置,就是Tartarus讓給他坐的。Tartartus蟄居在地獄的最深層,類似但丁《神曲》中撒旦的住所。當裁決三神司對亡者進行審判后,只有罪大惡極者才會被送到Tartarus所在的無間地獄。Tartar族群在羅馬和希臘的典籍中,都被丑化為落后的蠻族,所以才會被引為希臘神系中的黑暗神祗。
東方的韃靼,其實也是蠻族的意思。雖然韃靼現在主要用來指代明朝時期的塞北游牧,但這個詞語發音早在南北朝就已經在東方出現。也就是北魏對柔然的蔑稱之一——檀檀(又作大檀)。
東西方兩個以韃靼命名的部落都被毗鄰文明視作蠻族,而事實上他們的歷史都很悠久。特爾特文明甚至是西方最早使用文字的文明之一,特爾特里亞圖章上的符號和中國早期陶刻符號如出一轍。
至于悍殊,比定為這個族群生活在今日土耳其東北部,但是他們是從高加索山腳遷徙過去的。高加索地區,也就是今日的亞美尼亞和阿塞拜疆,本書中蜀山尼活動區域。
說來你可能不信,西元前的高加索南麓,主要被三大部落占據,分別是——科爾沁(Colchis),伊比利亞(Iberia,你沒看錯,就是今日西班牙所在伊比利亞半島的那個伊比利亞,本作比定伊伯國)以及阿爾巴尼亞(Albania,對,就是今日巴爾干阿爾巴尼亞,本作比定阿壩國)。
悍殊就是自科爾沁部落西遷的一支。
而狄那來自于阿爾巴尼亞部落,今日阿爾巴尼亞國的所在就是狄那人當年活躍地區,所以才沿用了高加索古國的名稱。
至于高加索的科爾沁和現在蒙古科爾沁部有什么關系,高加索伊比利亞又怎么跑去了今日西班牙,我們會在后文慢慢展開。但是簡言之,在羅馬與波斯爭霸期間,高加索山麓成為主戰場之一,三部因此流離。
悍殊與狄那的內附是高加索民族遷徙的一個縮影。三支部落走出高加索才有了歐洲現代文明,而他們的遷徙并非只有西向,其實與東方也有融合。中華歷史中出現的鬼方,丁零,高車,柔然,西突厥,嚈噠,烏孫等等,都是高加索民族后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