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遐嶺的出現,也是一個隱喻。大遼蕭氏雖屬契丹,但契丹蕭氏的起源本為述律氏,是回鶻姓氏。回鶻入契丹而稱蕭姓,蕭遐嶺的支線就是在為這個歷史現象背書。
蕭氏本為夏姓,按照本書梳理的塞外民族史,蕭氏與塞外民族在極為久遠的上古本就是有血脈淵源的。所以才有孟虧部落與述律部落合并成為后來大遼蕭氏的設定。遼與南宋兩分天下,當時與耶律平分遼祚的蕭氏,也早已融為今日漢族蕭氏的源流之一。
注釋完本節的一些知識點,我們再續說一些之前沒有講透的問題。
剛剛過完農歷二月二,這個年啊,算是正式過完了。在春節的時候,我們曾經說古人以斗建分年。現在的農歷正月斗建在寅,但是古代歷法并非一直斗建在寅,那么當正月發生變化時,后面的月份應當如何標記,這個問題很多專業學者都沒有納入考量。
今天我們就在這里用幾個例子把這個問題說透。
首先我們來分析一下曹睿年齡之謎。魏明帝曹睿崩于景初三年(239年),時年三十六。按照這個信息,他應出生與204年。但是204年八月曹師破鄴城,曹丕才遇見甄妃。這當中不是存在明顯的漏洞么?
歷代史學家都不曾給出過一個合理的解釋,其中最靠譜的還要數裴松之了,他說:臣松之按,魏武以建安九年八月定鄴,文帝始納甄后,明帝應以十年生,計至此年正月,整三十四年耳。時改正朔,以故年十二月為今年正月,可強名三十五年,不得三十六也。
他提到了改正朔的問題,這個改正朔是什么意思?就是改變歷法對于正月的定義。《明帝記》:于是有司奏,以為魏得地統,宜以建丑之月為正。三月,定歷改年為孟夏四月。
這里出問題了,曹睿將十二月改為正月,我們發現魏國歷法記錄會出現平移!漢歷三月,變成了魏歷四月!這個歷法平移,是我們絕大多數業余歷史愛好者,甚至部分專業歷史學者都不曾考慮的。
這次改正朔多出了一個正月,而古人過一正長一歲,所以裴松之認為曹睿虛增了一歲。但是根據曹丕納甄妃的時間來看,曹睿最多三十四,加一年也才三十五,算不出三十六。
這里又有一個裴松之沒有發現的小問題——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歲次丁酉,閏正月。既然過一正長一歲,那么曹睿的歲數還要加上一歲。所以雖然史書記載他“時年三十六”,但其實只有三十四歲(生于206年)。
閏正月的現象對于古人歲數記載產生的偏差,也很少有學者注意。
自新莽至今兩千余年,共出現過多少次閏正月呢?按照目前的歷法推算只有32次。
但是事實上,將正朔與閏正月放在一起考量。這32次閏正月的結果并不標準。比如說公元388年戊子,按照歷法計算應該是閏正月,但是《魏書》卻不記雙春,為什么?因為388年時為北魏,北魏行(曹)魏正朔,建丑,以今農歷十二月為正月。我們現在計算出的正月,在魏歷為二月。曹魏,北魏以及其后武周改正朔造成的時間記錄誤差,很少得到正視。
這樣的時間記錄誤差會造成什么問題呢?
我們以三國史書時間線記載最為混亂的“鹵城之戰”為例研究一下吧。
鹵城之戰開始時間:
《后主傳》:九年春二月,亮復出軍圍祁山,始以木牛運。
《明帝記》:三月,大司馬曹真薨。諸葛亮寇天水,詔大將軍司馬宣王拒之。
亮寇天水,不就應該是亮復出為祁山嗎?為什么當中差了一個月?
鹵城之戰結束:
《后主傳》:夏六月,亮糧盡過軍,郃追至青封,與亮交戰,被箭死。
《明帝記》:秋七月丙子,以亮退走,封爵增位各有差。
后主傳亮糧盡退走的時間和明帝紀又差了一個月,為什么?
這兩個問題答案是相同的,季漢從漢正朔建寅,魏建丑,雙方歷法有一個月的月差。
鹵城之戰雙方都報大勝,一直是歷史公案。其實把時間圓整一下,過程特別簡單。
四月諸葛亮割麥,雙方遭遇。這個過程司馬懿大勝:《諸葛亮傳裴注漢晉春秋》與宣王遇于上邽之東,斂兵依險,軍不得交,亮引而還。宣王尋亮至于鹵城。/《晉書》亮屯鹵城,據南北二山,斷水為重圍。帝攻拔其圍,亮宵遁。追擊,破之,俘斬萬計。正反兩則記載都說明了一件事,諸葛亮被壓回了鹵城。尋,繼也,在這里是尾隨的意思。漢晉春秋是公認的蜀粉史書,連這本書都認同宣王尾隨亮至鹵城,其實就是在委婉的粉飾蜀軍的失敗。
這個時候張郃與司馬懿之間出現了矛盾,張合希望派一支部隊繞到鹵成后方,斷其歸路,從而全殲蜀軍,并且大罵司馬懿無膽。于是司馬懿在五月(底)放張郃出戰,張合于六月(初)戰死,六月諸葛亮同時完成退兵。鹵城諸葛亮的大捷就是木門大捷,這是一場防守埋伏戰。
細看《漢晉春秋》:乃使張郃攻無當監何平於南圍,自案中道向亮。亮使魏延、高翔、吳班赴拒(張郃),大破之,獲甲首三千級,玄鎧五千領,角弩三千一百張,宣王還保營。
我們可以看到,蜀軍這次埋伏的的對象就是張郃,所謂宣王還保營的意思就是司馬懿根本沒有出戰救援。案中道為何處,今不可考。但是案,幾者有足也。所謂案中,就是木凳下橋,和木門是一個形狀。
因此鹵城之戰的真相非常簡單,就是司馬懿先勝,逼諸葛亮與鹵城。而后張郃貪功繞后,司馬懿見死不救,諸葛殲滅張郃部。
蜀魏時間記載差異,是歷法的差異。我們在判斷涉及曹魏,北魏,武周相關時間點時都需要格外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