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思濟注意到這邊氣氛尷尬,專程走過來詢問。
他聽說山治問起紫楸,捻須微笑,看來這孤懸海外的島嶼,還是有長者多知的,
“楸木在這里確實罕見,但也并非完全絕跡。
山君那邊,似乎曾見過幾株。
但成色是否能達到紫楸的級別,這里無人驗證過。
那種木材極硬,我們這里只有些老輩留下來的銅制刀劍,各家都當做傳世的寶貝藏著,
沒人舍得拿出來砍伐硬木。”
所謂山君,指得便是島上最高的那座火山。
無論你身處島上的哪一個角落,抬頭皆是山君。
華夏諸族以天為大,崇拜山岳。
耽羅既是故夏苗裔,以山君為神圣,也是順理成章之事。
山治聞言大喜,表示席后就要去選材。
梁思濟勸道,“天色已經這么晚了,閣下是否休息一天,明日再去?”
山治卻堅持盡早查看,心中才有底。
梁思濟也不再勸,便指定了三五名后輩為山治做向導。
其實無論路飛索隆還是慶云崔彧,心中都是與山治一般心思。
用過膳后,賓主隨意聊了幾句,梁思濟看出眾人心不在焉,知趣的收了話題,喊來那幾名小輩帶人入山。
時已入夜,月如鉤,星河皎皎。
銀漢分天,如瀑倒瀉,
星野之中,一山高聳,直沖霄漢。
山頂有闕,如五指相屈,握銀漢而欲拏之。
崔彧仰天長嘆,
“島上景物奇絕,讓人樂不思蜀。
尤已此山氣勢為最。
百里平原,一山獨秀,勢拏銀漢。
當得漢拏之山。”
山治也跟著點了點頭,
“我雖不曾入大白朝圣。
但是馬訾以南我卻也走過不少山川,卻未曾見過可與眼前之山媲美的。
無論是蓬萊,方丈,在此山前均相形見絀。”
崔彧聽聞道家仙山名號,不禁好奇,
“蓬萊,方丈?真有此二山?”
山治點頭道,
“青州往來平壤城的航道在修道士中頗有名氣。
有一條白山支脈,貫穿朝日鮮明之地。
其中最高的兩座山峰,一曰蓬萊,一曰方丈,
盛產參,芝,松茸,號稱仙山。
由青州至此,需穿大渤海。
故道經有云,蓬萊方丈在渤海之中。
只是近年中原尚佛,偶爾也有游方僧侶過詫。
他們不喜歡道家那些調調,改稱蓬萊為金剛,方丈為智異。
與海中瀛洲,號稱韓地三神山。”
“咦?”,席間曾與山治攀談的高姓后生驚叫道,
“瀛洲?聽梁乙那說,十余年前有一位道士曾經登上此島。
當時他十分激動,指認山君便是瀛洲。
據說在山君的巖壁上,還留有他的提詩呢。”
蓬萊,方丈,瀛洲,渤海之外竟然真有三山?
山君漸近,其勢巍峨,蔽日遮天。
良材多產高處,一行人星夜登山,沒過多久便看到了高姓后生所提到的摩崖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