媯劍籌的確是天宗部署在光州的最大底牌。
這一次掖縣風云幾乎將天宗勢力徹底掃除,而且,連不期城和嶗山據點都將面臨挑戰。
元瞻攻嶗山,這件事情已經報呈魏王,板上釘釘,不可能更議了。
此時的不期城中,有尤將軍,程將軍,衛將軍這些光州叛將,他們對元瞻的兵力虛實知根知底,對城中可用之將也了解頗深。
光州總計兵員五萬余,但是為了保證各郡的基本治安,能派出三萬精兵已是極限。
而嶗山寇聚眾五萬,雖然男女老少良莠不齊,可一旦發起狠來各個都能上陣那絕對是沒話說的。
山寨奇險,不期城高。
彼勞我逸,這仗怎么會輸呢?
要是嶗山寇真地這么容易剿滅的話,孔伯孫將軍在時有怎會不處理干凈?
上一次孔伯孫斬王伯恭,拔不期城,賊寇遁入嶗山。
嶗山的地形格外適合防御,東高而懸崖傍海,西緩而丘陵起伏,東部天險幾乎可以不設防,而西部的丘陵多巖石地貌,進攻者非常容易受到礌石伏擊,障礙重重,步步驚魂。
山嶺北部號稱嶗山龍脈,有九龍歸海,九水穿山之稱,而南部也是面海的丘陵。
重巒疊嶂,依山傍海,當時孔伯孫也曾嘗試攻山,一來損失極大,二來補給極艱,最終只能放棄。
而今孔伯孫已死,光州軍又能翻出什么花樣?
若是攻得急了,賊人最多暫時放棄不期城……官軍又不可能在這樣的偏僻市鎮長期屯扎重兵,只要日日騷擾,時候長了,官軍還不是消耗不起?
眾寇嚴陣以待,等了十余日,卻始終不見大軍來攻。
根據探子掌握的消息,光州軍早就完成了大集結,三萬甲兵由元瞻親自掛帥在即墨結起連營,距不期百里便按兵不動,毫無攻城的征兆。
三萬軍隊一天的糧食消耗就接近萬石,十日閑置就是十萬石!
光州的稅賦恐怕也只夠元刺史如此揮霍個把月,再這樣耗下去,就算二十日內能拿下不期城,官兵也只能因補給耗盡灰溜溜撤走。
這戰術把王仲儉都看呆了……難道真是紈绔不懂兵?
他撥了四萬弟兄給不期而遇,拜托他死守不期城,只要短期之內城不破,耗也能耗垮元瞻。
如此又過五日,元瞻大軍仍未動!
這時無論是王仲儉還是不期而遇,都已經看出來那姓元的小子于行軍一道一竅不通……
空耗糧草,乃是兵家大忌啊!
等到糧草的問題反映出來,軍心一亂,反殺個回馬槍……
到時候奪取光州亦無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