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王,曾是南朝帝胄。
天尊行跡詭秘,宋王也萍蹤不定。
莫非……
》》》》》敲黑板時間《《《《《
這一章的敲黑板時間我們用來還債,可能會講得有些雜。
在一五九章宗還剩了幾個知識點沒有講完。
其中鬼發鉛,指的是針鎳礦,狀如發絲,可以呈現金黃色,綠色甚至錆色(斑斕色),在我國河西(甘肅)關中(陜西)地區有富礦。針鎳礦的主要成分是硫化鎳,硫化物化學性質活潑,使用還原法直接制鎳的可行性很高。
關于古代制鋅,我們曾經大概講過,在明代科技書籍《天工開物》中,有非常詳細的倭鉛(鋅)制備方法介紹。這種依靠密封蒸餾從爐甘石中還原鋅的辦法,已經被界定實錘。而且,考古界也發現了大量明代鋅窯,所依同法。因此學者斷定,中國對金屬鋅的提純開始與明代。
其實這個結論有些武斷,因為早在五代軒轅述的《寶藏論》里就曾提出“倭鉛可以勾金”,《本草綱目》轉引之。曾經有學者質疑這里的倭鉛和明代所謂倭鉛并非一物。但是不要忘記,“倭鉛可以勾金”這句話說的是一個中國已經掌握了兩千余年的物理常識——鋅可點銅成金。結合意思來解讀,將倭鉛翻譯為任何其他金屬,都有些欠妥。
如果有人認為筆者的觀點過于激進武斷,那么或許舉出另外一個例證,結果就更為清晰:
《康熙字典》鍮字條:《玉篇》,鍮石似金。(鍮石是野生黃銅)后又有文:《格古要論》鍮石,自然銅之精也。今爐甘石煉成者,假鍮也。崔昉曰:銅一斤,爐甘石一斤,煉之成鍮石。
爐甘石,正是《開工天物》煉鋅所選鋅礦。崔昉,北宋丹士,著《外丹本草》,其時代與五代相差不大。他非常清楚的描寫了銅與鋅礦共煉制假金,“倭鉛可以勾金”的詳細方法。這里的銅是已經制備好的銅,而與爐甘石共煉,就是將爐甘石煉制為鋅,再與銅相混的過程。這個過程里包含的化學變化,就是制鋅。
這個例子因為被記載與字典,且《外丹本草》本書亡佚,所以沒有得到冶金學學者的重視,很少被拿出來討論中國古代對鋅(倭鉛)的認識。
南宋時期還有一個同例,戴侗《六書故》曰:呂盧甘石煉銅成鍮。
軒轅述,崔昉,戴侗告訴我們,中國丹家早就摸清了鋅的物化性質。中國作為銅器文化持續時間最長的文明,對銅合金的研究和總結遠遠超越世界其他文明。
從發現,掌控,到了解,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因此中華對于鋅的發現與使用,其實應該遠遠早于五代。
我們再從技術可行性上進行驗證。密封蒸餾法還原鋅需要達到900度的高溫,遠遠低于鋼冶煉所需溫度。而土法窯爐煉鋼,早在春秋時期,中國人就已經掌握,至今最早被鑒定為鋼的出土鋼劍為春秋銅格鋼劍。
在瑞典附近,曾經有一艘中國沉船被打撈,里面滿載瓷器和鋅錠。沉船年代大約為明末清初,鋅錠均為中國鑄造,范(模具)字刻印均為中文,其純度高達99%,碾壓歐洲當時鋅提純工藝。(特別注釋:此條例子筆者沒有發現絕對證據。但是維基百科引用,并配有相關報道鏈接,百度百科引用采納入“古代制鋅工藝”詞條。)可見中國曾經是世界制鋅工業的中心,高純產品遠銷歐洲,和瓷器一樣廣受歡迎。
鋅,這種金屬就算可以提純,也不適合直接用來做器物。無論硬度,密度,它都并非不可代替的金屬,也不是古代易于制備的金屬。它的主要意義就在于電化學。也就是本文所謂霹靂法。
霹靂法如何實現,待后文情節展開再仔細分說。
定秦古劍,劍名見于陶弘景《古今刀劍錄》:秦始皇,在位三十七年。以三年歲次丁巳,采北只銅,鑄二劍,名曰定秦,小篆書。李斯刻埋在阿房宮閣下,一在觀臺下,長三尺六寸。
而在秦陵考古中,二號坑曾經出土過一把銅劍,歷兩千年鋒芒認可輕松劃破十二層報紙。經檢驗附著有含鉻保護層。如何完成類似的保護層法,現代專家也只能猜測,不敢妄作定論。
筆者也愿意大膽猜測一下,萬一,對了呢?
本書結合了這兩則冷知識,合稱為霹靂法制定秦古劍,也就是在本書弁言中提到的利用古代科技條件還原電鍍工藝,將在后續章節中展開。
書中祖沖之,陶弘景聯合設計的弩機利用到了許多黑科技。比如說,水平儀,其實這個東西古人早就知道。水平,水平,這個詞,就說明了類似設計的存在。風力補償,距離測算與拋物線補償也都非常容易理解。
比較難理解的,是為什么勁弩的狙擊模式需要加上長柄~這其實是一個液壓傳動方式,也就是萬噸水壓機原理。通過細管長行程,在粗管中產生較短行程的巨大壓強,銅人迷宮的水利升降梯也是類似原理。
人力不能拉開的弓,可以用液壓機原理上弦。但是要分多次,長行程運動才能完成,所以才會出現類似步槍長短的水壓傳導裝置輔助上弦。這是為了突出弦的張力,來解釋為何會出現有效射程超過弓的勁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