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小說都不敢那么寫。
林筱曉反應過來,急忙找蘇清和去,也不知道她落哪去了,這一片白的,看都看不清。
林筱曉找過去的同時,蘇清和也安全“著陸”。
她看了眼周圍,與自己記憶中的圖像進行對比,雖然多了些礙眼的霧干擾判斷,但她還是很順利的認出這是自己規劃的那個點,沒有跑錯。
先前霧氣漸起的時候,蘇清和就把周圍的環境記下,配合上先前逃跑時記下的路線,兩者配合,到剛剛那片被橫掃的區域前并不難。
蘇清和拽著繩,伸手一抖。
鉤子發出一聲不響的動靜落了下來,半步朝前,順手一接,鉤子穩穩的立在蘇清和的手中。
林筱曉正糾結怎么不見蘇清和的人影,身前那顆樹上傳來的一聲動靜讓她頓時有了方向,正打算向上爬靠近蘇清和。
沒等行動,另一個方向又發出了動靜,這下林筱曉有些迷糊了,她想了想,可能是清和又耍鉤了,所以才造成了二次響聲,于是回憶著第二次動靜發出的方向找了過去。
好在這樹與樹之間較為密集,不論是林筱曉找位置還是蘇清和甩鉤都比較容易,接下來就出現了下面頗為有趣的一幕。
樹上頭蘇清和甩著鉤,樹下邊兒一伙人聽聲辨位,尋找蘇清和下一個落腳點。
這一幕看著有種莫名的和諧。
只是隨著樹間的距離拉長,加寬,蘇清和甩鉤的頻率變慢了許多,十多個人追趕蘇清和的腳步也慢了不少。
聽聲辨位局限性太強,很難確定目標點,要是樹間距小的路還好找,一堆樹,甭管在哪棵上邊,只要待在這一片,即使站錯了樹,聽到動靜再趕過去也不急。可現在間距變長,一旦選錯了樹,這與蘇清和之間的距離拉的雖是一小段路,但是積少成多也是不得了。
所以他們片刻不能放松,仔細注意周圍的動靜,實時反應,估量大致的位置和其中的某棵樹,及時追上去,這樣才不會被落下。
后面幾個反應沒那么快,速度也不是多虧,要是自己來,還真不行。
不過現在有人在前頭領路,勉強也不會跟丟。
但蘇清和沒法這么辦,她只有一個人,前行的方向全部僅能依靠自己腦中的記憶——規劃好的大致的路線圖,樹間距寬了,她回憶的難度就更大了。
比起追逐的眾人來說,她才是真正的“領頭”。
雖然是在她毫無覺察的情況下發生的。
在副本中,她只身一人獨自前行,尋找終點的方向,身上背負的壓力不小,要是有一個點判斷失誤,便會把她計劃的接下來的路線全部打亂,最終能否找到巨木所在,是個未知。
走一條有規劃的路線和在一片白色世界中“開創”一條路線走的難度是截然不同的,后者的難度要比前者高上兩倍不止。
所以寧愿在這上邊多耗時間,也不想走偏了路后想著怎么拐回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