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股權基金和投資銀行賺取利潤的方式截然不同,前者是依靠投資回報,后者則是通過項目中介費。
私募從業人員的收入,從底部向上,固定薪水占比越來越少,carry(投資回報)占比越來越多。一般而言,從vp開始,carry逐漸進入員工的薪酬計劃,到了合伙人級別,投資回報甚至會成為收入主體。
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既然要拿回報,相應的就得先投入。
私募股權基金與對沖基金的收費方式類似,都是2-20——2%基礎管理費和20%業績提成。
2%管理費用于基金的基礎運營,比如支付場租、日常開銷、團隊基本薪酬等,不受投資表現影響;20%則是當收益高于最低預期資本回報率(hurdlerate)時,基金管理人員拿到的提成部分。
一個規模為一百億的私募股權基金,假設有限合伙人(比如養老基金、家族辦公室、保險公司或是其他金主爸爸們)共出資95%(95億),實際操盤的普通合伙人共出資5%(5億),投資框架商定的最低預期資本回報率(也就是答應金主爸爸的回報率)為10%。
第一年,公司先前投的五家企業中,兩家倒閉了,另外兩家沒什么起色,有一家上市了,綜合下來,整個盤子的投資回報率在26.5%,也就是26.5億。拿出基礎基金管理費等給大伙兒發了工資,剩下24.5億的利潤。
這24.5億當中,9.5億屬于預期資本回報,全部歸有限合伙人所有。
剩下的15億當中,按照普通合伙人(gp)/有限合伙人(lp)事先商定的20/80分配,lp再拿12億,gp分配余下的3億收入。
乍一看,有限合伙人在24.5億利潤中拿走了21.5億,而普通合伙人只拿了3億。但是從投資回報的角度來講:
有限合伙人投入95億,年入21.5億,年回報率約為23%。
普通合伙人投入5億,年入3億,年回報率約為60%。
一切似乎對于gp而言都相當美好。
可若是這一年,盤子里的五家企業都沒有什么優異的表現,最終年回報率只有9%。這9億除了2億用于管理費,剩下的全部歸有限合伙人所有。
有限合伙人投入95億,年入9億,年回報率約為9.5%。
普通合伙人投入5億,年入0億,年回報率就是個零。
以上是一個極為簡化的私募投資利潤分配的栗子。實際上,私募股權投資的周期長、風險高、資金流動性差,遠不像二級市場那般想入局便入局,想離場便離場。投資周期分為投資期、退出期、延長期,期限通常為五到十年。
如果這十年里,投資回報表現差強人意,年化都僅僅在合格線邊緣(10%)徘徊,那么普通合伙人們投的5個億一分錢回報也拿不到。
即使基金十年來表現優異,大量利潤也多是流入分紅池,說不定要到最后一年方能落袋為安。
更何況股權投資還可能出現虧損,屆時甭管是gp還是lp都能上天臺。
這本就是一個野心勃勃、地老天荒的賭局,上桌就要擺籌碼,有人贏得盆滿缽滿,也有人輸得血本無歸;既需要冷靜客觀的果敢,也需要沉著自若的耐性。
一個理性的玩家也不會在一棵樹上吊死,他很可能是某家投行的全球聯席主管,又是一家私募股權基金的gp,還是某個美元債券基金的lp,盤子做得足夠多樣化,才能穩定輸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