析津府,大致包含了后世的北京市與天津市。后世的北京現在叫做燕京,也就是析津府的治所,燕京城也是現在遼國的南京城。
遼國有幾個京城,上京臨潢府,中京大定府,西京大同府,南京析津府,東京遼陽府。其中西京與南京,基本上都是漢人聚居之處,也就是燕云十六州。
最初的時候,遼國政治體制上,分了兩套系統,稱之為南大王院與北大王院,這大概是歷史上最早的一國兩制。把整個國家分為兩個體系,在燕云之地用漢人的那一套官制,用漢人來管理漢人。在北方游牧部落,依舊還用原來部落聯盟的那一套。所以有了南北大王院這個東西出來,南大王院就是管理燕云漢人的。
后世天龍八部里,蕭峰還當過遼國的南院大王,幾乎就是燕云十六州的王。
本來北大王院是契丹本部,后來慢慢發展之后,南大王院不論在哪個方面,勢力都越來越強,遼世宗就直接改革了,把兩個大王院先降級為南北樞密院,然后又把兩個樞密院合并起來來,從此一國一制,中央集權。
遼國到得如今,其實漢人的地位是很高的,這一點比契丹人比蒙古人做得好很多,遼國貴族也早已全面漢化,這種漢化是從上至下的,從皇帝到貴族。所以漢人的地位自然就不低。
而且從法律,到習俗風俗,再到燕云各地的世家大族,遼國朝廷都給予了足夠的尊重,漢人官員更是到處都是。這也讓遼國在燕云的統治越發平穩。
遼國獲得燕云十六州這一塊地盤,倒是與大宋朝沒有什么關系,這是遺留問題,并非是遼國從大宋朝搶去的。
五代十國時期,后唐有一個領兵大將叫作石敬瑭,然后他叛亂了,自己擁兵自立,建立了后晉,也遭到了劇烈的反撲,石敬瑭扛不住了,往北去求契丹人幫忙。為了讓契丹人幫他渡過難關,石敬瑭主動把燕云十六州割讓給了契丹人當做報酬,還向契丹人自稱是兒皇帝。契丹人拿了燕云十六州,也幫了石敬瑭。
后來后晉的滅亡,也遵循了同樣的套路,也是后晉的領兵大將劉知遠擁兵自立了后漢,把后晉給滅了。
后漢的將軍郭威,又擁兵造反,滅了后漢,建立了后周。
后周的將軍趙匡胤又在陳橋兵變,皇袍加身,建立了大宋。
然后大宋掃平了天下,滅亡了后蜀等其他國家,然后杯酒釋兵權,重文防武,把這種武將造反的基因給止住了。
五代十國就是這么一個混亂的時期。
大宋雖然一統天下了,但是獨獨當初后晉兒皇帝石敬瑭割讓給契丹的燕云十六州,不在大宋的版圖之中,而且后來西北方還有一個黨項李元昊也脫離了組織,擁兵登基,建立了西夏。
這大概就是如今這個時代的歷史沿革與版圖格局。
甘奇入了析津府,趁著夜色就在官道上疾馳,白天就在路邊城鎮買了幾輛車架與馬匹,直奔燕京城而去。
甘奇在這遼國,不認識任何一個人,想要真正開啟貿易戰,前路都得自己去趟。
燕京城,乍一看,與大宋沒有任何區別,街邊人說的話語,口音也差不多,風俗習俗都差不多。
若不是甘奇清清楚楚知道這里是遼國,還會有一種在大宋的錯覺。
唯一一點去大宋不一樣的地方,就是路上時不時能看到一些契丹武士,禿頭披發,身穿毛皮,腰系彎刀。
這種裝扮的契丹人,顯然不會是契丹貴族,而是契丹人里的底層,是從更北方的區域到燕京城來的。燕京城里的契丹貴族,如今可不會是這么一副打扮,必然都是綾羅綢緞在身。
甘奇走進一個茶樓里,坐下之后,叫了一些茶水點心之類,想聽聽這燕京城里的消息。
還果真就有大消息傳到甘奇耳中。
一旁桌子上的人正在聊著最近發生的一件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