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場內,銅鑼響后,姜翎在身后宮女的注視下撕開信封,從里頭抽出一個薄薄的、與信封大小一致的線裝小本子。
本子有十來頁厚,沒有封面,內容簡單明了直奔主題,第一頁便是用簪花小楷謄抄的三道算術題,一整本的話,約莫能有四五十道題。
算術競技的總時長也才一個小時,把這時間平均到四五十道題身上的話,也就一分多鐘,根本不可能有人能做完所有題目。
因此,當姜翎發現第一道題就是自己沒見過的題目時,她選擇了直接跳過這題。
算術競技的題目,是由四個國家的算術大師們群策群力聯合擬定的。
不是有句話么,“藝術是沒有國界的,但藝術家有!”
算術大師同樣如此,再如何高尚的人,也會下意識地站在自己國家的立場上行事。
這便導致了統共四十八道算術題,每道題都稀奇古怪角度刁鉆,難度簡直突破天際。
極盡能事地讓他們出的題目,既難倒其他三國的選手,又能讓自己國家的選手順利通關。
當然,為了讓自己國家的選手占據些微優勢,類似的題型大多提前刷過。
所以,從理論上來說,每位選手都能有十二道題看起來比較面熟,做起來相對容易。
也只是相對而已,君不見老師們眼中的“送分題”,對于一部分學生來說卻是“送命題”!
姜翎自然不會跟那種題目死磕,她挑著自己眼熟的題目先做完,然后才把目光轉向那些世紀難題。
仿佛才沒過多久,銅鑼聲又響起,雖然姜翎很想大喊一聲“我還能再刷二十道題”,但她不敢,鑼聲響起后還沒停筆的,競賽成績會直接作廢。
因此哪怕她手里這道題目的答案還沒寫完,卻也還是規規矩矩地停了筆,從筵席上站起身來,心里懊惱得不要不要的。
得到向德懷的離場指令后,選手們有序離場,答題紙則由宮女們收集起來,交到典薄官手中。
姜翎回到皇家觀眾席時,還有些悶悶不樂。
太后自然是一直關注著她的,見姜翎情緒低落,以為她答得不好,忙朝她招了招手。
待姜翎上前后,太后拉著她的手,讓她坐在自己身旁。
乾國三巨頭(皇帝、皇后、太后)的座椅都寬敞著呢,像姜翎這樣的體型,坐三四個也不會顯得擁擠。
太后笑著拍了拍姜翎的手背,低聲勸慰:“每年的四國競技,咱們大乾最出風頭的都是琴棋書畫這些項目,在算術和騎射兩項上,基本都是敬陪末座,所以,你莫要把輸贏放在心上,能拿到名次固然好,拿不到也不打緊,盡力便好。”
姜翎忙小聲解釋:“皇祖母您誤會了,孫兒這次答得還算不錯,先前不高興是因為最后那題我其實答對了,但答案還差一個字沒寫上呢,就是感覺虧得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