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月庵建在京都東郊十余里外的落霞山上。
此山并不險峻雄奇,甚至算不得正兒八經的山,只是十余座小山包連綿至一處而形成的小型山脈而已。
這片小山包上長滿了楓樹,品種繁多,一到秋天便是漫山遍野**辣的緋紅與金燦燦的橙黃,層層疊疊,宛如落霞火燒云一般,故得名落霞山。
因著這些楓樹,落霞山在京都地界也算得上是名山了,每到秋天,游人絡繹不絕。
不少達官貴人們為圖方便,在落霞山下建了山莊別院,入秋時便舉家住進來,與美景相鄰。
而水月庵的前身便是這樣一處別院,唯一不同的是,其他別院都很自覺地建在山下,唯獨水月庵,大喇喇地建在其中一座山包的山頂上。
只是這處別院才剛落成,主人家一家子便獲罪滿門抄斬了。
于是這別院風水不佳的傳言塵囂日上,導致這么一處風景絕佳的寶地卻無人問津,荒廢了幾十年。
后來乾國定都京都,太祖皇帝游覽落霞山時見到這處閑置的別院,覺得就這么荒廢著未免暴殄天物,于是令工部將別院翻修了一下,改做佛寺庵堂,以鎮壓風水。
彼時戰火方熄,乾國人口銳減,太祖皇帝下令婦人無須守寡,夫死一年即可改嫁。
此令一出,許多不愿改嫁的陣亡將士遺孀紛紛落發出家,一時間京都到處都是尼姑。
于是太祖只得將這別院命名為水月庵,用來容留落發出家的將士遺孀。
幾十年后,戰爭留下的陰影漸漸消散,遺孀們也悉數故去,水月庵逐漸朝著皇家寺廟轉型。
庵里的女尼倒是不問出處,有度牒即可,但若是善男信女要來庵堂里燒香拜佛,沒點兒身份地位的,連山門都進不去。
太后的儀仗抵達水月庵時,數十位身穿青色緇衣的女尼與居士們已經靜候多時了。
當太后與昭陽長公主在宮女們的攙扶下走出馬車時,女尼與居士們紛紛躬身行禮。
待太后說了“平身”后,水月庵住持慧容師太才一臉恭謹地迎上前來,朝太后行了個佛禮,并恭維道:“蒙佛主庇佑,太后娘娘近來氣色越發好了。”
太后原想說“蒙我家囡囡庇佑”的,但這里到底是佛主他老人家的地盤,這樣說未免有踢館砸場子的嫌疑,于是微笑著默認了,又順口問道:“李太妃近來可好?”
李太妃是先帝的妃嬪,早年的四妃之一,因性情溫順,所以十三年前渡口慘案后,太后清洗后宮時并沒有動她。
先帝駕崩后,李太妃不愿留在宮中,又沒有兒子女兒可以投奔,便自請前往水月庵持齋禮佛,為當今皇帝祈福。
太后雖不恨她,但也無甚好感可言,估計也沒有哪個女人會對丈夫的小老婆有什么好感,于是她爽快地準了。
時間過得真快,一轉眼便快三年了,不知當年那個溫婉淡然的女子,食了三年素齋后,姿容可還一如從前?
慧容師太應道:“回太后娘娘,李太妃的身子骨雖不如娘娘您康健,但托佛主庇佑,也算無病無災,每日雞鳴即起,早課晚課從不間斷,閑暇時同居士們一道彈琴作畫,倒也怡然自得。”
慧容師太一邊說著話,一邊引著太后登山,昭陽長公主與春蘭各據一方,扶著太后的手臂,其余隨行人員則落后十余步,遠遠跟著。
另有隨行的百十余位禁軍則留下來把守山門,以防閑雜人等驚擾了太后鳳駕。
幸好這落霞山并不陡峭,登了數百級比較平緩的梯步后便到了水月庵的大門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