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出院回到家里,卜凡的家不在LA市區,臨安的房價不是他這種收入的家庭能夠想象的,他們家在畫城,雖說叫“城”,其實是臨安下屬的一個縣。
這是一個名叫之江苑的小區,前幾年卜爸按揭下來的,如果卜凡平凡一生,這個兩室一廳就是他未來的婚房。
小區全是六層小樓,他家住在一樓,住在一樓有一點好,可以在自家前門圍上一個小院,再建上三間平房。
他家就是這樣,拉起院墻,弄上水泥地,又蓋了三間房,雖然花了點錢,不過實用性很高,不但有房有院,平房頂的空間還能曬衣服曬被子以及晾曬卜媽做的小菜。
別看卜爸人高馬大、看起來很社會,但對于園藝很有心得,不大的院子里有他種的各種花花草草,雖然現在已是嚴冬,但被他仔細保養下來,還是有不少植被仍保持著原本的綠色,再加上被修整的精致,看起來漂亮的很。
他平時很忙,這不剛把兒子接回來,他就要立即出車了。
這個時候,卜媽也要出去買菜,因為卜凡嚷著要吃紅燒肉,媽媽的紅燒肉是他記憶中的味道。
人們常常問自己什么是家鄉的味道?家鄉的味道其實就是父母親人做的那頓飯的味道。
屋里,卜凡失神的望著照片墻,這里承載了卜家太多的記憶,上面有爺爺奶奶那個年代的“藍、灰、黑”,那個時候的布料都很單一,常常一件衣服四季穿。
他爺爺一張照片上穿著一身中山裝,推著一輛老式“永久牌”自行車,在那個年代就是流行風尚!
老爺子還健在,奶奶卻已逝去。老爺子一個人住在鄉下,雖已花甲之年,但身體依然健碩,不僅種了十幾畝地,還有一片竹山。
卜凡昏迷時老爺子還來醫院看過,但家里雞鴨鵝等家畜需要喂養,就沒有在縣里多耽擱。
再看父母的照片,就不像爺爺奶奶那個年代的單一樸素老粗布了,這時已經出現了棉布,改變了穿粗布的歷史,改革開放的春風使國人深埋多年的愛美之心在服飾上得以釋放。
比如卜爸卜媽身上一度流行的大翻領式紅、藍秋衣還有襯衣。別奇怪,那個年代哪怕在田里忙農活都穿著秋衣,特別喜歡秋衣外穿。
后面還有卜爸年輕時組樂隊走南闖北的照片,每張照片下面還留著地點、年月日等信息。
再到兩人的婚紗照,然后出現了一個萌萌噠的小胖子,小胖子的百日照、周歲照,除此以外還有每年周歲一家人的合影,從出生到現在……每年都有。
從簡單一統的色調到現在的五花八門、色彩絢麗,無不體現出了時代的更迭和進步,真實的反映出時代變遷的痕跡,唯一不變的是——愛!
卜凡走進自己的房間,他的房間不大,充其量15個平方左右,小屋里一張單人床,一張有些陳舊的書桌,一個衣柜,還有一把紅棉吉他和一架珠江鋼琴。
因為這架鋼琴,房間顯得略微有些擁擠,但卻非常整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