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凡重生了,他擁有的東西很多,想要擁有的東西更多!
他此前想過很多,比如關于自己的未來,是注重小我還是大我,小我很簡單——名和利。
而“大我”,可以理解為希望這個世界因為有了他,而變得有些不一樣。
那么,卜凡該怎么做?
首先他要把這份目前還只存在于他腦海中或者系統中的巨大優勢轉化為真實的東西!
他要寫書,要成為一個作家,他有很多話、很多動人而曲折的故事要講……
他要發行很多歌,他要把自己腦海中那些動人、有趣、美妙的旋律,那些叫人感動的、傷心的、歡快的、愉悅的或激昂而慷慨的節奏,以及那些極富意境的歌詞都呈現出來,呈現給這個世界的人聽。
甚至他要拍電影,做個演員、編劇、導演,哪怕是制片人都行,他想把自己所知道的、所看到的那些美妙的故事、那些動人的情感、那些唯美的畫面都還原過來,他甚至想以自己的功力把那些已經在另一個世界被證明過的作品其中的一些不足之處……加以改之,讓它們以更加完美的姿態,出現在這個世界的人面前,讓他們為之歡快、為之唏噓、為之贊嘆、為之潸然淚下!
相比起這個世界原本的居民,卜凡擁有著令人難以想象的金手指——另一個時空無數藝術家、文學家、音樂家、編劇、導演、演員、歌手……等等數十年乃至上百年里的文藝結晶!
而這些文藝結晶或者說藝術瑰寶卻不曾在這個世界出現過,只有他熟稔、掌握于心。
所以這“大我”,就是把這些東西全部呈現出來!
而在這其中,抵御外來文化入侵也是“大我”中的重中之重!
不管是前世還是今生,在改革開放開始,隨著第二次大規模的開放國門,西方的先進經濟和經濟的附屬物(外來經濟文化,主要是管理思想、貿易模式)也隨之而來,于此同時,由于經濟變革對社會生活的巨大沖擊,以及外來文化的大規模涌入,如語言、文學、科學、藝術、哲學、宗教、風俗、節日、飲食、衣著、住宅等等外來文化的涌入,國內人們的觀念也隨之發生了相當大的轉變。
打個比方,國內自90年代以來,突然對過洋節來了興趣,對國外的情人節、愚人節、圣誕節、感恩節等,年年十分紅火。可是對本國的傳統節日如元宵節、端午節、七夕、重陽節、寒食節等卻逐漸冷淡,甚至不少年輕人都不知道寒食節是什么節、什么時候,要知道這個節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曾是民間第一大祭日!
再比如國家每年從外國進口多少文化產品?國家又能輸出多少?
國內青少年往往熱衷于日劇、韓劇、美劇,外國青少年熱衷“中劇”嗎?國內隨處可見外國文化產品,外國人是否經常接觸本國文化產品?國人在看外國作品時往往希望保持原版配音而看中文字幕,外國人看本國作品也聽中文原始配音看英文字幕嗎?
是因為本國文化落后?應該被淘汰?所以要學習先進的西方文化?
還是因為本國目前缺乏先進的技術、充足的文化產業人才和成熟的商業模式來輸出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