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如白夢瑾所想,真有人彈劾宋昱宬,說是宋昱宬無才無德,不配做儲君,蜀中地龍翻身,就是上天給的警告。
當然,這個觀點很多人不認同,于是大家就在朝堂上吵了起來。
“諸位大人,地震乃是天然現象,與其他人和事無關。
某知道這朝堂上有不少人對某不服氣,可眼下最要緊的不是爭吵這些沒用的東西,而是立即派人前去救災。”
宋昱宬進來的時候,那些人還在吵呢,氣的宋昱宬說話都比平時聲音大了很多,倒是一下子就把這些人給鎮住了。
“父皇,蜀中地震,百姓傷亡慘重,此刻最要緊的是救災而不是爭吵。
地震過后房屋倒塌、道路難行,許多百姓被困,眼下最要緊的是立刻派官員前往蜀中查看災情,籌集糧食、藥材、衣物等生活必備物資,盡快運往蜀中。
大災之后必有大疫,還要安排足夠的醫者,避免因為災情引起疫情。”
“災后的重建、災民的安撫,林林種種諸多事情擺在眼前,諸位不去想,卻在這爭吵,這是何道理?”
宋昱宬是真的火了,這都是什么狗屁倒灶的官員?出了事情不去解決,一個個就知道耍嘴炮,而且嘴炮都找不準正地方,一通胡亂噴,有用么?
宋昱宬的一番話,把朝堂上一眾官員都給說的傻眼了。
按照過往的例子來說,不管哪里發生了災情,也就是當地官員來負責,而且處理的方式特別簡單。
死了的掩埋,活著的青壯都編入廂軍,進軍營里領俸祿,老弱病殘留在家里就完事,哪有什么賑濟災民、災后重建這些繁瑣的事情?
大趙朝歷來都是如此處理,誰也沒覺得不對,他們根本就不會想到還有其他的處理方法。
可這么處理就真的最合理么?那些青壯被編入廂軍,卻戰斗力低下,根本無法上戰場,朝廷卻要撥一大筆錢養著他們。這不正是三冗之一冗兵的主要原因么?
況且有幾個人愿意背井離鄉去當大頭兵?但凡有一點出路,誰不想留在家鄉?
青壯被征走了,留下老弱婦孺以何為生?田地無人耕種只能荒蕪,然后被那些大地主兼并。
造成無地的百姓越來越多,這些人就只能依附大地主,成為佃戶被剝削。因此也就造成了土地兼并日益嚴重。
蜀中那可是天府之國,物阜民豐的富饒繁華之地,也是中原王朝每次發生大災難時的避難之地。
川陜門戶,還是防御外敵入侵的關卡,中原的西南屏障。
若因地震災情而變得百姓流離失所、荒無人煙,那才是當政者的過失。
以前宋昱宬管只是閑散的宗室子弟,管不到朝政上,無權發言。
如今他已是太子,國之儲君,未來的帝王,這個時候,就絕對不能坐視不理。
必須想辦法扭轉固有的觀念,改變這個朝廷,改變這個天下,庸庸碌碌不是他的作風,他要做,就必須做到最好。
“父皇,此事若父皇信得過兒臣,兒臣自請前往蜀中,負責一應賑災安置事宜。”
宋昱宬知道,這事情安排給別的官員,人家肯定不樂意,他也不會放心。
索性主動請纓,他親自去蜀中坐鎮,務必安頓好蜀中百姓,讓他們災后也能有安穩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