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蟬頓了頓,寫道:“學到了一點皮毛,所以還想再聽聽筆君對修行的見解。”
筆君寫道:“也好,我再跟你說一說,什么是修行。”
寫到這里,一張麻紙上已密密麻麻。
李蟬拿起麻紙,戴燭默契地把頭伸過來。
冠上燭火一觸,霎時就把麻紙燒成灰燼,落在桌邊。
李蟬隨手抽了一張麻紙,又鋪在桌上。
筆君一動,筆毫劃過,瘦勁的字跡飛速鋪滿紙面。
“所謂修行,佛門曰修持,道門曰修道,儒門曰修身,三教百家,諸圣之言,一言以蔽之,‘天人’而已。”
“三教百家派系冗雜,單論道門,道統完善的派系就有多種。不過道用雖雜,其體如一,大庸立國之時,乾元學宮便整理三千道藏,劃分出五個境界,天下道門修行者皆以此為綱。”
“這五境由低到高,是見境、種境、知境、化境、道境。”
“若要做出解釋,可將這五境看作是見道、種道、知道、入道、成道。”
“所謂見道,就是能見到天地間萬物生化流轉之機,《道綱》謂之盜機,古煉氣士謂之元氣,或謂之炁,或謂之道力,都異名同源。能感受到天地元氣,就是見道了。”
“世間眾生都在見道初境,可惜幾乎所有人畢其一生都無法再進一步。”
“種道也可作求道。見道后方能種道。種道,便是修行者見到天地元氣運轉之機后,依據其中規律,窺見天道。如此便能撥動,以至于操控天地元氣,修本命劍器、修術、修符、凝煉陰神,諸派各有不同。”
“知道,是將所種之道完全掌握運用了。”
“至于入道,已身入道中,調用天地元氣不拘定式,逍遙無所待,乘風御氣,已是神仙中人。”
“至于成道,道境,就不是能述諸文字語言的了。”
“道門有見境、種境、知境、化境、道境五境。”
“佛門修行不以這五境劃分,有苦、集、滅、道四境,道理卻也大體相同。”
“苦境能見世間諸苦,便對應道門的見境。”
“集境能知世間諸苦之因,對應道門的種境及知境兩境。”
“滅境能滅世間諸苦,對應道門的化境。”
“至于道境,兩教同名,意義也相近。但成道者各不相同,不然也不至于有佛道之分了。”
“道門五境,短短十字,一境之差卻有云泥之別。”
“你上青雀宮兩年,可有了勘破見境的契機?”
窗外沒那么黑了,天邊漸有了一絲魚肚白。李蟬看著筆君寫的文字,時而沉思,時而恍然。
最后見到那句疑問,他提筆回了兩個字。
“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