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今晚》還是《獨居》,其實都有點紀錄片的意思。
這和周導跟過的一個老導演有關。
老導演是紀錄片團隊出身,中途轉做綜藝,個人風格明顯,比如拍美食節目,拍著拍著就開始挖掘店老板遠在異國的獨子;拍動物綜藝,可愛的寵物拍著拍著,又跑去追問寵物店老板,那些賣不掉的寵物最后下場如何。節目出來之后,不僅觀眾看得莫名其妙,領導們對著收視率也很頭疼。屢教不改,背地里被人叫作老頑固。
周導在被叫作小周的時候,就一直跟在老導演身邊學,盡管學的是怎么做綜藝,但骨子里已經烙上了紀錄片的那一套。當小周終于晉升成周導之后,猛然發現自己既不會做純粹的綜藝,又沒能力拍出純粹的紀錄片,重新回爐顯然來不及了,臺里同事也都等著看老頑固教出來的小頑固會拿出什么作品。周導干脆破罐子破摔,搞個了綜藝當紀錄片拍。
這種類別現在被叫作觀察式綜藝。
觀察式綜藝并非擺幾個攝像機在嘉賓周圍,然后按照時間順序拍下來,其他什么也不干就行了的。這種不經修飾、淡化創作意識的拍攝方式,和“偷拍”也沒什么區別,導演的存在形同虛設。
既然是綜藝,就需要收視率,需要留住觀眾的注意力,因此也就需要“沖突”。
周導在臺里就見識過很多導演為了所謂的“戲劇沖突”,對拍攝對象進行干預的。其他電視臺大抵也是如此。
有些導演在開拍前,會故意對兩位藝人進行挑撥,傳遞壞話,然后坐等矛盾爆發,熱點預定;有些導演為了升華主題,弄出些淚點,就會瞞著嘉賓請來嘉賓的多年未見的朋友,也不管其中隱情,只是命令嘉賓“給我哭”;還有些導演,為了拍到某個藝人失落的表情,會授意工作人員去跟藝人講些“你XX作品被人舉報了”“XX告你侵權”的壞消息。
周導很不喜歡這樣的過度干預。
所以《今晚》收視有了起色之后,擺脫了腰斬的困境,周導就一點一點用著紀錄片的手法,拍綜藝節目。
這是一種冒險,遇到好的拍攝對象,就能等到好素材,反之就可能平庸。但他非常享受那種云里霧里、無法預知下一步的感覺。
同行因此卻嘲笑他“偷懶”、“放棄了導演的工作”、“跟老頑固一樣瞎搞”、“想搞創作就拍別東西的去,別來拍綜藝”……
周導沒有老頑固那樣強大的內心和堅韌的臉皮,聽了很傷心。老頑固對此也不安慰,只是嘎嘎地笑說,人到了中年,就會知道人不可能永遠保持干凈。有潔癖的人是活不自在的。是要面子,還是想道德潔癖,一個人如果同時具備這兩種品質,就會過得很苦。
只有《極限男人》的金導對他表達了欣賞,要他不要放棄探索,綜藝的娛樂性和社會性、大眾化和個人化,是可以齊頭并進的。
把幾個矛盾重重的詞融合在一部作品里且不難看,需要很高很高的境界。
周導沒敢奢望,覺得自己有生之年能做到一半,就很不錯了。
金導說,別想得這么難,這也要看運氣。在綜藝這一行,導演需要和主持人互相成全。遇到了,就能走上一條飛速成長的捷徑。
周導不知道什么時候能遇到這樣的被拍攝者。
《極限男人》的黃進和金導。《三天兩夜》的姜恒和羅導。頂級的綜藝導演,都有一個頂級的搭檔。遇到這樣的搭檔,比找到一個結婚對象都難。
周導覺得此生無望了。
直到他開始了《獨居生活》第一次錄制。
……
“告訴我,‘十大商業原則’的第一條是什么?”關琛伸著食指,聲音在防毒面具下嗡嗡得響。
站在他面前的,是十幾個戴著防毒面具的職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