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爸拿來的是在他舅舅家看到的報紙,里邊在鼓勵開荒,增加農糧產量,增加生產力。
在之前風氣是批判“唯生產力論”的,私自在墻角種幾株高粱,那沒人管,去荒地開荒,那就是搞資本主義。
不僅種東西限制大,養東西限制更大,家庭可以按人頭來養東西,超過數了,同樣是搞資本主義。
也就是爺爺奶奶居住的村子靠近公社,每隔一陣就會有上邊的人來視察,瞞不住就不敢亂搞。
如果是特別山區的村子,比如太公居住的村子,太山了根本沒人去,隨便在山里種東西,不會有人發現。就算有人來了,村里人難道會老老實實帶他去看私種的山地嗎?就算來的人發現各家養的東西數量不對,大伙就說是隊里的財產,放各家幫照顧。一般人肯定不會得罪一村同姓的村民,去上報這件事。
小唐家的老家太靠近公社,不但做不了假吃虧,隔三差五還要招待上邊來的人,使得整個村子都很窮困,不是災荒年也很難熬。
災荒更是天災**一起上。本身災年,毛子斷援就罷了,還趁火打劫,要求還錢還糧。各地工程不能停,于是勒緊褲腰帶繼續干,缺糧后“放衛星”。
之后上山下鄉的原因也是各地財政見底了,大量城里人上山下鄉,勉強求個糊口機會。
這些事80、90后可能聽父母說,還知道一點事件,但知道因果關聯的不多,再后來的人,知道的就更少了。
集體勞動顯然不適合現在了,最初100個人里可能有三個偷懶,現在可能有三十個,比率還在擴大,人們勞動積極性越來越差了。
唐爸拿的報紙,讓老百姓自己到四荒地開荒,也就是荒山、荒溝、荒丘、荒灘。
四荒地確權問題在后來都很大,簡單的說,現在讓開荒應急,將來農藥化肥技術、種子技術發達了,開荒的肯定要退耕。
而且,在沒有外敵的情況下,人性是自私的。如果開一塊地補貼家里吃,絕對沒人說。如果開多了,想富足一些,批文件的肯定不給批。
還有一個方法就是讓所有人都認同,那也能通過,但偏偏這最不可能。如果是一村一姓,那還好,多姓不團結的。
不過,哪怕好使三五年,那也能讓家里好過三五年。唐爸小小年紀就想著給家里找吃的,這得鼓勵。
第二天下午,唐行之除完了草,唐爸等他許久,兩人一起上山。
唐爸扛著家里的鋤頭,唐行之也借來了一把,兩人組成開荒打野隊。
山里也有兩三個年輕人似乎在挑地,聰明人并不止唐爸一個,只是有膽子在這個年頭就開荒的不多。
由于現在開荒的人少,給兩人輕松找到了十來塊不錯的地,加起來有差不多三畝。
花兩三個月時間,除草、挖草根、挖出石塊,再填一些凹陷處,這些地就能用了。
“種什么好呢?玉米?”唐行之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