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田到戶在二十年內其實都是很好的,后來影響了一些地區的機械化,不過這又回到了唐行之的經驗,沒有什么是一成不變的,人生是一個圓。再則,吃三個包子飽了,難道前兩個是多余的嗎?
就是隊長覺得分田的好處多,理論依據是拿著那份人民日報,這讓唐行之有些蛋疼……
“弟,你信我!都有詳細做法出來了,肯定可行!我們冒點險,可以露露臉!將來要有問題,肯定會有高人解決的!”
“好啦好啦,我信,我信。”
其實分田到戶,而不是一開始就機械化,還有一個特殊的作用。那就是把幾億人固定在某片區域上,讓人們有事干。如果努力推行機械化,就會有大量失業又失田的人口。
未來大量使用機械,導致許多人沒了工作,這雖然是歷史必然,但要是不能妥善安置失業人口,也是會出很大問題的。
許多人把家里的兩塊地當做最后退路,要是沒有這會兒的分田到戶,可以想象到時候這些人會多絕望。
當然,這事也不絕對,機械可以整合田地,但山地整合不了,也許會開放山地吧。也可能社會福利高,不干活就有吃有喝,只是沒余錢花。
到了那個時候,工業化、生產力都很猛了,小規模種地可能偏向于情懷,中國就不再是農耕為主體的國家,而是工業為主體的國家。但現在不行,必須分田到戶。
天道無情,事物運行有其淘汰方式,這會兒的唐行之決定與天斗,延遲某個時間來臨。
農忙逐漸沒有那么辛苦了,每十天一次的休息,隊長讓各家主事的男人晚上開會。
當隊長說要搞大包干的時候,一片轟然。
“隊長,不至于!我們偷偷干點小買賣,日子是過得去的!”
“小買賣也是資本主義,你這是想把風險都給小唐他們幾個擔吧?小唐一個外邊來的人,和我們非親非故的,你們好意思?”
說話的人喏喏退下。
隊長其實已經想明白了,眼下懶漢遍地,是時候實事求是了,不能犯教條主義錯誤,再搞大鍋飯懶漢肯定越來越多,分田到戶勢不可擋。
他自己原本沒什么政治頭腦,但唐行之給他說了奇貨可居,讓他意識到了政治這個東西。
這會兒不搞大包干,大不了他被罵幾句,就那生產指標,有誰能不被罵嗎?一起被罵就是。
反倒是如果完成了任務,好像不太好。
這是隊長政治思想初步覺醒。
旋即他又琢磨著,如果搞大包干能完成,是不是會被上頭看上?那他自己,他們村里的人,可能就有前途了。
大不了吃兩年牢飯,只要他咬定自己主使,別人都不知情,至少唐行之會照顧他家里孩子。
這就是政治思想進一步升級了。
唐行之不知道隊長心態在這一陣短短時間內變化過兩次,即使知道,他也判斷不出好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