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市金城區劉家村老劉最近特別焦慮。
他們這里屬于貧困山區,平日里種水稻完全賺不到錢,后來種甘蔗,一畝地倒是拿到了幾百塊的補貼。最賺錢的時候大概是五年前,種桑養蠶,賺到了不少。
因為國人生活水準上來了,現在人們對蠶絲被的需求增加了,家家戶戶開始種桑養蠶。
大概是五年前,一斤蠶繭35塊錢,6斤蠶繭出一斤絲,非常的賺,讓他們村的人發了一筆。許多在外務工的人年紀大了,干脆就回來養蠶了。
結果第二年,蠶繭收購價就跌到了25塊,這價格就開始有點不能接受了。
到了第三年,居然掉到了16塊,許多家庭一年收入掉到了2萬以內。這還是至少2個人勞動,出去干點啥不比這強?人又離開了。
老劉曾經是村子里第一家帶頭大包干的,賺到了點錢,然后一路跟著政策走,不管干什么都大膽嘗試,算是村子里曾經最有頭腦的人。
眼看著許多人都不種地了,他干脆就把地全給盤了下來,決定大搞集體經濟。
結果,當年一起耕田的小伙伴,現在已經沒力氣種田了,年輕的小伙子連瓜苗和野草都分不清,老劉懵了。
不是說做大做強嗎?
老劉這就是經驗主義導致犯錯了。在如今這個高度競爭的年代,百來萬成本能搞的農業項目只有養雞、養羊、養牛,種水果則是如同炒股,一般人是玩不來農業的了。
眼看著疫情來到,老劉以為大伙會明白糧食的重要,會有年輕人務農,結果疫情一得到控制,人又外出務工了。有些家孩子在外邊買了房子,干脆把老人接走了。
現在全村也就剩下那么十幾二十個人,不是老人就是特別小的娃娃,老劉徹底抓瞎了,這還怎么搞?兒子幫他把土地掛網上轉讓,也沒個人問。
老劉那邊還在抓瞎,唐行之這邊逐漸進入狀態。
養殖行業是這樣的,一噸玉米如果是人吃的,那就得2400,如果是做飼料的就1500,其中差價900就是他的利潤。
別看900數字不大,大雞一點一只一天吃0.1公斤,1萬只一天就吃一噸,一天差價就是900,一個月就是2萬7。
如果他這里養夠2萬只,一個月差價就在5萬4左右,可以多聘請10個人了。
唐行之網上訂了一批各種糧食,還有秘魯的魚粉,以及各種加工機器,磨刀不誤砍柴工……
把養雞場交給了李麗賢,又拜托了附近幾家關系好的幫看著,唐行之把值錢的酒水家具運回綠城。百萬一瓶的酒,留在這害怕。
看著山坡下緩緩啟動的五菱宏光,員工老嬸就問:“妹,你是小唐的對象嗎?”
“我不是啊。”
“那上次來家里那個是嗎?”
“什么?上次?不認識,估計是來旅游的吧。”
‘每天晚上天一黑,老唐就一個人看小說,哪里像有對象的樣子哦。’
唐行之拎著幾瓶酒水回家,準備收自己屋子里,以后再租個地方搞收藏。沒想到,還沒開門,大門就自己打開了。
“爸,你今天沒去上班?”
唐爸一臉笑容的說:“今天下午開會,提前回家了。”看了看唐行之腳下,他眉頭就皺了起來,“買這么多酒干什么?”
唐爸對唐行之喝酒的事一直耿耿于懷。他早些年在縣城喝酒,到綠城不需要斗酒了,也就不喝了。因為知道喝酒不好,所以唐行之喝酒他很不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