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說,鄭成功不是沒有一點對大明的忠誠的,如果有可能,鄭成功絕不愿意降清。但自起兵以來,鄭成功所面臨的處境可謂是如履薄冰。他個人的性格以及所處的眼界都決定了他的一生是悲劇性的,也非常符合他身上一半的東瀛血統所鐘愛的悲劇英雄的氣質。
他是南明僅次于李定國的統帥,縱橫大海,不得不承認他的軍事指揮能力和領導力是強大的。可鄭成功起兵之后,他麾下有十萬大軍,更有士兵們的家眷、逃避滿清的大明遺族,這使得他有非常大的糧食壓力。僅憑金廈兩地,他很難供應十幾萬甚至幾十萬人的日常所需,所以他不斷地派兵在漳州、泉州、潮州等地進行劫掠,壓榨當地百姓,征發勞役,弄得當地百姓苦不堪言。
也正是因為此,出身于泉州府的施瑯見百姓之苦,屢次勸阻鄭成功征糧之行,這二人一個氣量狹窄,一個恃才傲物,最終鬧了起來,鄭成功殺施瑯全家,施瑯也不得不再次投靠清廷,畢生以對付鄭家為己任。
鄭成功為了得到一個穩定且能夠自持的根據地,才發兵兩萬五千攻打臺灣。在占領臺灣之后,他立即就令士兵進行屯墾,為的就是保障大軍的供應。可是整個攻打的臺灣的過程是困難的,很多將領和士兵也不喜歡在臺灣一塊蠻荒之地殖民的感覺,再加上鄭成功不斷地利用自己的嚴酷手腕,擅殺手下的有功官員和將領,直接把他的隊伍殺得人心都快要散了。
這次鄭成功帶領大軍從臺灣出發來到瓊州府,不少兵將也都是歡欣鼓舞。廣東乃是富庶之地,如果真的會同太子殿下伐清成功,大家的好處自然是不必說。而且,跟隨延平王出戰了,就不必擔心他再亂殺人了。
只是,鄭成功終究還是選擇了假會師、真抓人的計策。他也同樣看中了李定國在西南震動清廷,閩粵等省的兵力抽調許多去鎮壓李定國,而他如果能夠控制下這位太子監國,并順便掌握廣州府等地,那么他的形勢就能得到極大的扭轉。
屆時,他鄭成功鄭延平仍舊是大明忠臣,而且是頭號忠臣。有朝一日復國成功,延平王之名將名垂青史,而他鄭家則控制閩臺,既能控制朝政,又有自己獨立的割據地盤,可謂一舉兩得。
可他萬萬沒有想到,太子先一步入了廣州城。而且,太子居然將他征糧的行動,當成是大逆不道的反叛之舉。
鄭成功自己都覺得相當委屈,大有一種為國盡忠十六年,卻被主君誤解,將自己當成了反叛罪人的冤屈。
更讓他覺得神經錯亂的,是那年僅十五的雜毛小兒,居然還叫囂在海上要教訓教訓他。鄭成功想要夾著尾巴回臺島都做不到了,這位腦子不太好的太子殿下,竟要跟他海上決戰。
“有這種太子,非是大明之福。”鄭成功傲立船頭,心中悵然。
此時他有些英雄氣短的感覺,但不管怎么樣,他都不可能在這個時候向朱家小兒低頭認錯。
鄭氏艦隊向東航行,上百艘以中大型船舶為主的艦隊,威勢極盛。至少在東亞這片海域上,鄭家統治大海已經是約定俗成的事情。鄭軍士兵也很自信,他們不覺得誰有能力在海面上擊敗他們。鄭氏艦隊分為三個船團,鄭成功領中路艦隊,手下部將各領左路和右路船隊,兵威煌煌。
“王爺,前方有船影!”攀在桅桿上的水手高叫。
鄭成功立即舉起單筒望遠鏡眺望,果然見帆影重重,在海平面的另一頭,由模糊便清晰,一支艦隊出現在那里。
“這帆,似是紅毛鬼的帆船啊!不過那船頭怎生這般尖銳,又不似紅毛番的船。”鄭襲也看到了,嘖嘖稱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