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寧又不由問道:“那朝鮮國王和那些大臣們呢?”
洪奇峰說道:“崔顯東一叛亂的時候,朝鮮國王李棩就逃出了漢城,兩班大臣一些被崔顯東的叛軍所殺,也有一些跟隨著朝鮮國王跑了。我們攻下漢城之后,曾經派人去聯絡李棩,不過并未收到回信,向來這位朝鮮王是并不太信任我們明軍了。”
李萬倒是輕松,他嘿嘿笑道:“崔顯東是惡狼,我們大明就是猛虎了,估計掉誰的嘴里都是一塊肉。”
高寧又拱拱手,說道:“待我們后續大部隊抵達,將按照計劃控制朝鮮各府道。”
洪奇峰點頭笑道:“有勞各位大明軍的同志們了,大明定鼎朝鮮東夷,便在今日了。”
在場的人的心態其實已經發生了一些微妙的變化,在洪奇峰、林幼安靠著一個連的明軍便奪下了漢城之后,明人已經將朝鮮變為了予取予奪的存在。不僅僅是后世的中國人對于周邊的國家和地區帶有俯視感,會產生曾幾何時這些地方都是自己國家土地的微妙心情,其實此時的明人也是一樣的。
漢四郡時期中國控制朝鮮大部,既然漢朝做得到,那么我們大明也一樣做得到的。如果朝鮮當初老老實實地選擇向大明投誠,交出政權,順利過渡到宣撫司,恐怕這些人還不會做其他想法,可是現在遼東近二萬明軍已經入朝,朝鮮軍力羸弱,而且百姓大都順服,沒有什么理由再搞一套宣撫司。
洪奇峰很快便給白明修又寫了一封書信,其中寫道:“……陛下,李氏朝鮮統治已有近三百年,其國內諸般辦法,皆是效仿我大明,可是卻學了個四不像。其國內儒士學儒,僅得其表,無深入其理。貴族之人把持朝廷、經濟,已到令人觸目驚心之地,其鄉土百姓窮困蒙昧,更甚于我大明。如今我大明雄師已駐朝,癬疥之患頃刻則平,朝鮮之亂禍我大明軍資民力,當取消其宣撫司之資格,暫時以明軍軍管,未來可設朝鮮省。至于朝鮮國王,陛下仁慈可留存其藩王爵位,世襲罔替,但一如大明其他王爺,有爵無封、無俸、無權、無位。”
白明修收到洪奇峰的這封上書之后,非常用心地寫了許多評語。雖然具體政務上面都是理政院的大臣們在工作,但是牽扯軍事、外交乃至這樣領土擴張的責任,都是白明修處理了。在他聽到崔顯東叛亂的時候,白明修就已經有了改變最初想法的打算,洪奇峰的上書和他的其他幕僚、大臣的建議,讓白明修逐漸確定了想法,這個藩屬國,他不想要了。
白明修很快在紙上寫下了幾條自己的新看法:
第一,恢復高麗時期與中國的邊境線,甚至更進一步。這也就意味著朝鮮的咸鏡道、平安道兩個與大明接壤的地區,大部分地區被大明吞并,只有南部平壤、元山等地仍歸屬朝鮮。平安道劃歸遼寧省,咸鏡道劃歸吉林省。同時按照之前的約定,濟州島劃歸大明直轄屬地。
第二,朝鮮暫且保留國名,但實行大明軍事托管統治,白明修委任鎮守使于朝鮮,全權管理朝鮮的軍政和民政事務。逐步改造朝鮮軍隊為大明朝鮮藩軍,改革朝鮮政治,基本上以省的層級建構公署。
第三,朝鮮內部需要進行徹底的社會改革。朝鮮內部既得利益集團、文人階級,以及普羅大眾之間的階級矛盾某種程度上比大明還要尖銳。朝鮮的底層階級甚至連擔任官員的資格都不存在,所以白明修認為要維護大明的統治,可以效仿吳敏在緬甸做的,激發動員底層民眾,賦予他們更多社會地位和經濟權利,并改造現有的既得利益集團,直接打破舊的朝鮮,建立新的朝鮮。
第四條,朝鮮王室必須前往順天謝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