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是非成敗轉頭空。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瓜州渡口,大運河匯入長江的最后一道關口,陸四負手遙望長江,水波一線自是想到那首有名的《臨江仙》。
江對岸,是鎮江,鎮江過去便是六朝古都南京。
一道長江天塹橫在淮軍面前,既阻隔淮軍渡江,同時也有力的保護了淮軍。
因為,淮軍沒有能力渡過這道天塹。
漕隊的那些漕船只能在平坦的運河和淮揚其它支流行駛,根本無法進入長江。
此時江上,沒有一條船,原本以為可能會在揚州附近江域游弋的明江防水師沒有出現。
這支水師是鄭家的,統帥是鄭芝龍的四弟、鄭成功的叔父鄭鴻逵,其是去年出任鎮海江軍,負責江防的。當時他的侄子鄭森是與他一起來南都,并拜東林領袖、文壇大豪錢謙益為師的,其“大木”一名也是由錢謙益所起。
據黃昭等人估測,鄭鴻逵部水師約有戰船百余,水兵四到五千不等。
之所以是估測,是因為黃昭等在鄭軍之中不過普通士卒,無法了解到更多關于上層用兵及部署情況。
這個兵力估測陸四認為不會有太大的偏差,鄭芝龍是由海寇被招安轉而成為明朝官軍,其又一直在福建及東亞海域活動,水師是其根本,也是其實力,所以不可能往北方派遣多少兵馬。
在聽說明軍有一支擁有戰船百余的長江水師后,淮軍內部有不少人擔心明軍這支水師會就近向揚州發起進攻。
“鄭家現在沒有什么人物。”
陸四輕描淡寫一句,告訴諸將不必擔心那支明軍的水師。據他了解,鄭家的這支長江水師除了存在過以外,根本沒有投入過任何一場戰斗。
不是鄭鴻逵不肯打,而是鄭芝龍不給他打。
保存實力,是鄭芝龍的一慣軍閥作風。
歷史上清軍南下之后,鄭芝龍部明軍基本就沒與清軍交過手,就是一路奉家主之命潰退潰退,最后直接全軍割發留辮,主要將領傻乎乎的跟著鄭芝龍去北方接受清廷的“封賞”,最后跟鄭家父子一起被殺。
而這個鄭鴻逵其實不錯,他雖然沒有帶水師阻擊清軍渡江,但在退往福建時將唐王朱聿鍵帶了回去,并且搶先擁立這位朱明有血性的親王為帝,使得弘光政權瓦解之后迅速有隆武政權扛起反清大旗。
此后,鄭鴻逵又私自放走了可能被其哥哥挾持去北京的侄子大木,并與侄子大木堅持抗清,直至病死金門。
觀其一生,身不由己的同時還是有民族大義的,比他那個哥哥鄭芝龍強得太多。
這一點,陸四還是比較認可的。
可認可歸認可,眼下雙方儼然也是死敵。鄭鴻逵真要吃錯藥帶他的水師上岸攻打揚州,陸四也絕計要把他們趕盡長江喂魚。
歷來,從未有過年動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