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自是在于安東賭約的合作性質。
擁有各式戰船兩百余艘的沈廷揚部無疑是當下北京到江南這段廣袤海域,最強大的海上力量。
而這支海上力量以“合作”性質隸歸淮軍,證明陸四的抗清統一戰線理念是可行的,也是成功的。另一個抗清統一戰線的成功例子是以小袁營為主改編的第二鎮第四旅。
相對主力進軍徐州還和明軍打了兩三場大戰不同,第二鎮這邊可以說是勢如破竹,不費一兵一卒就奪取了海州全境。
沿途遇到的明軍和土寇望風而降,姚文昌留在新沂一帶的三千多明軍更是在淮軍未到就提前易幟掛起了大順旗。
第二鎮入海州的只有兩個旅,加上王進功、李得功兩部共計一萬人,這會卻是因為大量收編降軍和土寇擴充到了一萬七千人。
第二鎮的進展之快,也導致淮安那邊鄭標都來不及抽調足夠人手前來海州“當官”,便只能采取在淮安搞過的安撫手段,任命一批地方土寇為都尉、部總,讓這幫新出爐的都尉、部總協助淮軍維持地方的安定,并剿滅不降的小股土匪,確保地方治安及驛道。
陸四在知道第二鎮擴充不少人后,命令左潘安選3000人加以組織訓練并入第二鎮,余下的人建立州大隊、縣大隊、并為衙門三班六房,關卡稅丁使用。
作為海州的實際軍政最高負責人,不識字的左大柱子知道自個能干什么事,不能干什么事,所以組建州縣政權和武裝力量拜托給了沈廷揚。
后者少年任俠,讀書甚多,在民政這一塊自是比大字不識一個的左大柱子要懂得多。
稍加整頓,沈廷揚便在以原海州知州衙門基礎上迅速構建了新政權,使得海州全境得到穩定。
軍事上第二鎮的兩個旅帥程思華、郭嘯天比左大柱子這鎮帥更上心,王進功和李得功這兩個原北路軍的將領對左帥也相當服從,所以徐州沒有具體命令過來的話,大柱子倒變得無事人般。
不是跑花果山弄個猴腦嘗嘗,就是跑竹島、連島弄些大龍蝦吃吃,要么就是逛逛海州城買些好看的花衣服,胭脂水粉什么的,日子過得很是逍遙快活。
也不知道誰告訴他竹島的黃花菜好吃,死纏著沈廷揚跟他去竹島挖菜,一口一個“好大哥”叫著,沈廷揚無奈只能陪他來竹島。
“打仗吶,還是要看咱們步兵的,你們水師再強也沒用。”
采黃花菜就采黃花菜吧,大柱子非要貶低人家沈廷揚的水師,好在沈廷揚知道他性子也不跟他頂,權當沒聽見,笑瞇瞇的陪著一塊采黃花菜。
采了有一籃子時,沈廷揚的族弟沈廷飛派人來報,說是又抓到一批從京師南下的官員。
“這是第幾批了?”
左大柱子嘿了一聲,之前他收到都督密令,要水師封鎖海州海域,不許任何人從海上南下。
結果這一封鎖可網了好多魚,全是打北京城出來從天津上船南下的明朝官員。
前后抓了七八批人,當官的有一百多人,連同他們的家眷隨從足有上千人之多。
這會全被關在連島的水師營地。
沈廷揚認識其中幾人,如官至翰林院檢討,降順后被任命為戶部侍郎的楊士聰。
楊士聰因為被拷餉了兩萬兩,所以沒隨李自成西走而是留在京師。但他也不愿意降清,正好他的門生方大猷當上清軍的監軍副使,所以在方的幫助下離開北京,從海道出發準備去南都,結果在海州被淮軍給截了下來。
“也不知都督昨想,不殺不放,養著他們不要錢么?”
左大柱子嘟囔一句,總覺這事不劃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