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明、自立、降順...
三個不同的選擇在阿濟格腦海中反復橫跳,一時不知道究竟要采納哪個。
佟養甲見狀,卻是說道:“既然宋愛塔說南明軍力薄弱,那王爺為何要寄人籬下?我大軍為何不是滅明,非要降明呢?”
佟養甲的想法很大膽,就是趁左良玉部同聽命于南京的明軍內訌之時,河南清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重奪武昌,搜羅船只順江東下一舉攻破南京。
從時間上分析,順軍主力沒有三兩個月時間是不可能抽調到南方來的,當面順軍也沒有同清軍野戰的實力,因此只要清軍動作迅速及時南撤,等順軍反應過來時他們已經到了武昌城下。
一切順利的話,年底或者明年開春,這十幾萬清軍就能兵臨南京城下了,打下南京城據有江南之地,阿濟格這支孤軍就不再是無根之萍了。
宋獻策挼了挼胡須,南下滅明這個想法他早前也想過,也具有一定可行性,前提是英親王麾下這支大軍要團結,如尚可喜、吳三桂、王得仁、王體中等漢軍降將不生內亂。
不然,漢軍若亂,以這幾萬滿蒙八旗兵在缺少水軍的條件下想要一路打到南京城下,比之直接據湖廣自立要困難的多。
之所以將降明列為上策,是因為這樣做還能讓阿濟格這位大清的英親王成為這支降明軍隊的主帥,實力不被削弱,并以明朝需要他們對抗順軍為籌碼爭取足夠多的利益。
據湖廣自立也好,降順也好,清軍一定會分裂,尚可喜或許會降順,手下有近五萬人的順軍降將王得仁、王體中也肯定不會降順,但吳三桂多半就會直接降明。
如此,降順的降順,降明的降順,一支大軍轉眼就分崩離析,于阿濟格,于他宋獻策都是滅頂之災。
“滅明也好,降明也好,王爺都要盡早決奪,此事多拖一天,于王爺的不利就多一分。”
跟著李自成做了那么多年軍師,宋獻策深知軍師的作用是提出建議供主帥參考,而不是替主帥拍板決定。
“這...”
阿濟格心中也是糾結,滅明與降明一字之差,卻是天壤之別。若滅明失敗,他可就是連降明的機會都沒有了。
思來想去,命侍衛傳譚泰同愛星阿入內。
愛星阿同譚泰都是正黃旗,其先祖就是開國功臣揚古利,曾與譚泰一同領軍追擊李自成。
阿濟格讓佟養甲將宋獻策所提三策及滅明之策告于愛星阿和譚泰,問二人當納何策?
譚泰毫不猶豫支持滅明之策,愛星阿卻認為以他們現在的情況怕是難以滅明,但是可以攻明。
“攻明?”
阿濟格疑惑,攻明與滅明不是一個意思嗎?
“若明朝易滅,則攻明便是滅明,若明朝難滅,則攻明就是降明。”
說到這,愛星阿看了眼英親王身后懸掛的地圖,“便是降明,也當是有條件降明,而非讓明朝以為王爺是無路可走。”
愛星阿的意思其實很好理解,就是先打疼明朝,這樣一來,明朝就不會認為他們是喪家之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