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劉良佐部倒是進犯過徐州,但被時任淮揚徐節度使陸廣遠領軍擊敗,此役之后綽號“花馬劉”的劉良佐更是不敢打淮軍主意。
軍事力量保證地區安全,地區安全肯定保證地區民生及商業。
陸四雖一直領軍在外,但淮揚地區在淮揚通會劉暴、揚州府尹鄭元勛、淮安府尹鄭標等人的治理下,可謂如朝升之日,欣欣向上。
也正是因為淮揚地區的穩定和富庶,因此在淮軍攻占北京后,原河工出身的將領如夏大軍、左潘安對殘破的北方地區便十分看不上,認為除了北京城和紫禁城有些氣派外,北方現在是一無是處,故而二帥建議大順可以遷都到淮安。
遷都淮安這個意見得到了不少淮軍將領的支持,除了淮揚地區富庶外,更多的則是鄉土情誼做怪。
好比當年朱元璋有意從南京遷都鳳陽,李自成將西安作為大順都城。
淺而顯之的道理,家鄉要成了都城,那家鄉人民肯定要跟著沾光。不說免稅減稅的優待,就是土地價值、房產價值都會大幅度提高,其它隱姓好處更是數不勝數。
陸四肯定明白部下們的心思,帝都嘛,光一個戶口都勝千兩銀。
但他陸文宗是中國的拯救者,不是淮揚的拯救者。
他要著眼于全局,而不是局限于鄉土。
天津的徐和尚倒是堅定支持以北京為大順都城,徐和尚給出的理由是北京龍氣不減。
綜合考慮之后,陸四沒有腦子發熱將首都搬到淮揚,仍就定在北京。
畢竟,北京于此時而言,乃是政權承繼的唯一合法所在。
定下都城,陸四那邊按禮制肯定要派人將遠在揚州的老爹同伯父他們請到北京,尤其是前者,涉及到大順帝位的大禮儀。
早在保定聽聞多爾袞被殺之時,陸四就已經行文淮安府,讓淮安知府鄭標派人到揚州接迎陸四他爹北上。
鄭標不敢怠慢,趕緊讓在淮安衙門當差的陸有德和陸文才兩個陸家人去接人。
陸有德同陸文才都是陸家族人,前者是陸闖王的族叔,后者是族兄,二人早先同陸義良、陸有貴一起作為陸家優杰的后生被族長陸有學派到陸四這邊。
陸有德同陸文才識字,所以陸四當時叫二人在鄭標手下當差鍛煉,不識字的陸有貴跟著第二旅的楊祥在軍中學本事,叫自家為四爺爺的陸義良則帶在身邊栽培。
陸有德同陸文才已從鄭府尹那里知道淮軍已經攻破北京的事,又聽鄭府尹語氣他們陸家終于要出皇帝,那是激動的一宵沒睡覺,天還沒亮叔侄二人就乘船沿運河南下揚州接人,又將文宗大侄子(兄弟)馬上就要在北京登基做天子的喜訊傳回鹽城老家。
到了揚州東關碼頭,出示官憑驗明身份后,當時就有東關碼頭的官吏過來同他們打招呼,那態度當真是客氣萬分,左一口“陸親”右一口“陸親”叫著,使得陸家叔侄直感覺人在云端。
二位陸親還飄著,就有兩輛豪華大馬車過來,碼頭官吏恭敬萬分請二位陸親上車,還給二位陸親的隨從也安排了專門車輛,甚至還派了一隊兵士持牌在前面開道,一面“回避”,一面肅靜。
不時還有個官差銅鑼一敲,扯著嗓子喊一聲:“陸親開道,閑人勿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