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能奇、劉文秀的歸降,不僅使數萬西軍將士歸順,減少順西兩家不必要的傷亡,也令大順對西北諸地的攻略再無困難。
艾能奇以定北將軍名義派人前往固原勸說楊皇后,同左丞相汪兆齡奉表降順,并傳檄西北諸地命其部將易幟,暫仍駐原地安撫軍民,待大順接收。
堅持要張獻忠皇后楊氏同左丞相汪兆齡奉表歸降,是陜西總督孟喬芳同巡撫張國柱的意思。
艾能奇同劉文秀雖一個是西營的定北將軍,一個是撫南將軍,但二人是臣而非君。
法理上,張獻忠死后西營只要沒有推出新君,那么楊氏這個大西皇后就代表西營的最高權力,而汪兆齡這個丞相則代表大西政權(中央)。
所以,只要楊氏同汪兆齡奉表,便代表大西政權徹底向大順朝歸降,哪怕領軍在外的孫可望同李定國依舊不降,他們也不能再代表西營,現仍在西軍控制下的各地官吏法理上也不受孫、李節制提調,從而從根本上瓦解孫、李這兩支西軍的抵抗意志,為進一步解決孫、李集團創造有力條件。
得悉艾能奇、劉文秀歸順之后,大順監國陸四大為高興,命李過以興國公領銜文武平定西北,又改任孟喬芳為甘陜總督,張國柱仍為陜西巡撫。西北諸地巡撫以下官員任免由孟喬芳推薦,李過總攬,報行營知曉、吏部報備便可。
陸四更寫親筆信給李國,要求注意任用西營有識之士,如前番被俘或投降的西營文臣擇才視用。
如原西營右丞相嚴錫命,陸四對他印象不錯,意可為布政人選。其余尚書、侍郎、學士等人,或選西北任職,或報呈吏部選調山東、山西、河南等地任職,從此使順西人材徹底合流,再也不分彼此。
同時,這些“革命”陣營的西營官員大量補入大順政權,對鞏固大順政權也將起到積極作用和正面意義,否則,大順初期從中央到地方的統治構架不可避免的會充斥大量降官。
這些原統治階級降官的任免,肯定會讓大順這個農民起義造就的政權出現“旗幟向左,實際向右”的局面。
針對西北境內其余西軍力量,陸四指示以撫為主。對西北各地的土司力量,卻是授意李過要加大打擊力度,改土歸流,順者為流官,不順者大軍剿殺,不留后患。
至于張獻忠妻子楊氏如何安排,陸四仔細思量之后給李過兩個方案。
第一個方案就是尊張獻忠為西親王,則楊氏為西王妃,可于張獻忠老家或西安建西王府,使楊氏為張獻忠守節。
第二個方案則是仿明朝舊例,封楊氏為大順的一品誥命夫人。楊氏是否替張獻忠守節或改嫁,任由楊氏自己決定。
不管楊氏選擇哪個方案,陸四都表示對楊氏及其家族都予以善待,其兄弟子侄有才能者也都可以給予一定官職。
相對第一個方案,第二個方案顯然更加“文明”,也更加人道,畢竟楊氏年紀尚小。
亂世之中,改嫁也是常態,程朱禮綱早已崩亂,倒不虞楊氏改嫁會引發什么風波。
當然,如果楊氏不肯歸順,則大順肯定無法給予優待。
至于汪兆齡這個大西左丞相,如果愿降,陸四的意思是其可任甘肅巡撫。
總之,只要楊氏同汪兆齡能將大西“法統”交出,陸四就絕不虧待。
李過將行營轉來的監國親筆信交艾能奇、劉文秀看,二將看后都沒有異議,當下各自遣人往固原勸“義母”降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