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出這辦法的簡直就是天才啊!”呂傳韋不禁有些嫉妒,怎么人家就能想出這么好的辦法,自己公司那幫人就只能干瞪眼?
然后呂傳韋又注冊了滴滴的司機賬號,結果發現也是一樣的,這讓他很是郁悶,因為這意味著大黃蜂跟滴滴比他要節約了許多資金,互聯網行業不在乎燒錢,但是一家企業如果燒錢沒有效率,離死也就不遠了。
很快,快的也開發了相似的屏蔽功能,司機們再次損失一家平臺,然而,這并沒有讓他們氣餒,反而讓他們更加瘋狂。
所有刷單司機都有一種危機感,最后就剩下一個金礦了,再不快點挖,僅剩的金礦也要倒了,于是,司機們徹底撕掉了偽裝,開始瘋狂的使用Uber刷單,起初一個司機可能一天在Uber也就刷個三四十單左右,現在沒有別的平臺可以刷了,一下子單量就飆升到了兩三百單。
更過分一點的兩班倒甚至可以刷到五六百單,按照一單十塊車費加十塊補貼來算,一天就是上萬塊,一臺十五萬的車,跑半個月就回本了,這樣的誘惑誰不心動?
就連一些原本規規矩矩跑快車的司機發現之后,也都紛紛加入了刷單的行列。
Uber的團隊的確很強大,不管是研發還是宣傳策劃,不過他們并不了解華夏,這也是他們的致命弱點。
燒錢大戰還在繼續,四家依舊每天會燃燒大把的經費,只不過滴滴跟快的支出每天都在減少,而大黃蜂跟Uber卻是每天都在增加。
不過跟Uber單純因為刷單而增加開支不同,大黃蜂打車之所以每天支出增加,是因為單量每天都在增加。
一部分是專車方面的單量增加,在這一塊其他三家綁在一起都沒有大黃蜂一家的單量高,這也得益于跟神州租車之間的合作,讓大黃蜂的網店覆蓋率。
一部分單量增漲來自于快車,由于大黃蜂一開始對快車司機的嚴格審核的確讓一些司機選擇了滴滴,不過這樣一來,大黃蜂快車也向用戶提供了更加舒適的乘車體驗。
而且在司機這一塊,大黃蜂也參考了之前家教網的方案,對司機進行評分升降權機制,一旦司機收到差評超過五次就會在一個禮拜之內被降權,這一個禮拜很難再搶到訂單,而如果司機獲得的評分很高,他就可以獲得主動挑選訂單的權限,系統會派發附近的訂單讓他優先選擇。
如此一來,司機為了獲得好評,自然也會對乘客提供更加優質的服務,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市面上四個平臺,乘客自然很容易得出哪個平臺服務質量更好。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大黃蜂的宣傳始終把安全放在第一位,相對于其他平臺五花八門的宣傳手段,大黃蜂的宣傳可能算不上多么吸引眼球,但時間久了也會給乘客留下固有印象。
特別是大黃蜂最近跟杰倫進行了合作,宣傳片以那首“聽媽媽的話”作為背景BGM,杰倫從印有大黃蜂LOGO的車上下來,酷酷的說:“大黃蜂打車,給你最安全的乘車保障,讓媽媽不在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