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干部搬著長櫈跟在最后面。
村民把駱濤這群人圍在中間,“鄉親們好啊。”
“書*記好。”
“……”
大家臉上都洋溢著幸福的笑容,拍著自己那粗糙的手,歡迎著他們的父母官。
在這一刻一點也看不出他們的生活還處在一個貧窮的階段。
還要為一日三餐而累的他們,居然能帶著飽滿的精神,歡迎一個他們從來都沒見過的人。
這就是這個時代中國的老百姓。
對國家無比的熱愛,對領導無比的敬重,這些都是他們發自內心的。
就是這群可愛的人,改變了我們的國家。
不出意外,就是先和他們聊家常,問民生,了解最基礎的東西。
“自從搞了大包干,我們現在家家……都吃的飽,現在誰家不是頓頓吃大米飯,有時候還要來塊肉。……感謝*感謝政*。”這人的發言,很片面,也很滑頭。
胡同志臉上也沒有那么高興,他心里也明白,這人是個慣犯了,但看著村民臉上的笑意,他也不好當場詰難于他。
他的話絕對夸大了,對此,為什么村民還配合他要以笑臉迎合,那就是因為現在確實比以前過的好了。
農民這個階層,他們的欲望跟其它階層的欲望相比,他們是最容易得到滿足的。
最重要的就是吃飽飯,自秦以來只要做到這一點,社會就不會有大亂的情況。
駱濤很不合事宜的插了一句,“對了,梁金花,是誰家的孩子,怎么不上學啊?”
這姐弟四個應該是已經回家了,自進村來駱濤就沒有看到他們。
老漢就是村里的支書,說著很有特色的貴省普通話。
“駱先生,那孩子是梁三友家里的,他家里……”
聽他的介紹駱濤也知道他們家是真的困難。
具體情況是:梁三友在鎮子上的跟著別人做蓋房子的活,一天的工錢還不到一塊。至于他的媳婦,那更是一個苦命的人,生第四個孩子的時候走了,也就是梁金花唯一的弟弟。
為了生個男孩子,命都搭上了。
家里還有一位老人,也就是梁金花的爺爺,才五十多點,因年輕的時候太過勞累,現在已經不能干太過于重的活,靠毛草編籃子掙點錢。
他們家靠這些經濟來源,再加上幾畝田勉強可以養活一家人,但要供孩子上學就無能為力了。
“哦,那咱們村就他們家的幾個孩子沒去上學?”
“是的。
別家就是苦點也會供孩子去上學。
他們家實在是困難,村里也幫過他們,一次兩次可以,多了,大家都沒有那個能力。”
駱濤認真聽著,但目光突然就在烏泱的人群中,聚焦一個女孩子的身上,這位第一次見。
看著不大。
支書剛才還說別人家的孩子都去上學了,這怎么又多出一個。
【月票推薦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