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馬自從認識王先生,這家伙沒少往王先生家的。
當然他也沒少惦記王先生家的東西。
不過,他的主要目的無不外是想學點知識,充實一下自己。
畢竟,他本人在古玩圈子,可以說毫無根底,要不是趕上特殊時期,也許后來的他就是影視人,再高一點作家。
但世間的事沒有如果,現在的他憑著一介白身入了這個圈子,就很了不起。
后世那么多名人有錢了就往這個圈子鉆,有比老馬有錢的,有比老馬有名。
但比老馬在古玩方面有能力的,有幾個?
想玩兒懂這行,不光要有貴人扶持,更重要的是個人也必須要往這方面下苦功。
現在的大家,哪一個不是打小就接觸這些玩意兒,可以說十位大家,有七位出自名門。
見識自然不是普通人家的孩子可以比擬的。
就說駱濤,他打小就被祖父駱敬灌輸不少古玩的知識,更是把家傳的紙張鑒定學個七七八八。
他這算是有家傳的基因傍身。
后又加上重生帶來的福利,記憶力和悟性變強,又遇名師,這才能左右逢源,一邊打理俗事,一邊研究傳統文化,做到兩不誤。
這要是一般家庭出身,像駱濤那樣,除非是天才,不然這輩子注定是半桶水,走路直晃蕩。
不談別的,老馬這人在古玩圈的成就還是比較勵志的。
要是未來真如他自己說的那樣,并無私的做到了,筆者相信他這個人還是能被后人記起的。
畢竟,改革開放之后有能力、有影響力的國內藏家,除了他,又還有幾個?
話鋒似劍,點到為止。
駱濤大大方方在王先生家蹭了一頓飯,味蕾得到滿足之后,駱濤也不作停留,立馬拍拍屁股走人。
在這兒多待一刻,王先生家的寶貝就多一份危險。
俗話說賊不走空,駱濤也是如此。
自己辛辛苦苦忙了一上午,那是一頓飯就能打法的嗎?
不能!
臨走又順手借走了王先生家的葫蘆。
王家院子不大,掃一眼,眼睛都覺得自己委屈。
就這么大的空間,王老為了研究“玩”的學問,也是苦心經營這方小天地。
現在院子靠著墻跟處,就就不少長方形花盆,還搭了塑料薄膜,這就是王先生培育的葫蘆苗。
老先生從去年底,就已經開始寫他的新作《說葫蘆》,講葫蘆各種裝飾方法、歷代藝人和標準器物。
介紹鳴蟲畜養、欣賞樂趣及舊京城的習俗。
雖然書中沒怎么談及到培育的事,但為了更深層次的了解“葫蘆”,王先生避開閉門造車,選擇實踐出真知。
全面了解葫蘆從生到死的一生。
駱濤自打聽說他老人家要寫書,無比的高興,比寫書的人還要高興。
這幾年硬木家具可是一直見了天兒的漲,這里面王先生就是位無形中出了大力的人,沒有他的明清家具考據。
古玩硬木家具不可能快速形成市場。
西昌旗下的家具店也吃了不少紅利。
現在他要寫文玩“葫蘆”,駱濤能不高興嗎?西昌文創完全可以借老人家一波東風,擴大經營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