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普通的燃煤發電機組,同樣的熱值下,燃煤發電機組只有40%的效率,而溫差+燃氣輪機的熱效率,已經爆發到68%。
熱效率的提升,讓同樣燃料可以發揮出更高的利用率,既減少了污染的排放,也提升了供電量,對于發電公司而言,發電成本將進一步下降。
在持續運行了兩天左右,整個系統的小毛病,被工程師們一一找出來,隨即停機改進。
廠區內。
這兩天試運行產生的電力,也沒有被浪費,而是全部用于提煉元素、提煉甲烷和丙烷,浪費是可恥的。
這些多出來的甲烷和丙烷,被儲存在距離廠區2.3公里之外的儲備區中,專門應對原材料短缺的緊急備用。
除此之外,在練氣廠區中,還有燧人公司研發的全新工藝,二氧化碳脫碳技術。
王碩和杜金華等人,戴著防毒頭盔,看著被壓縮成為碳磚的純碳粉,這些純碳粉,就是通過二氧化碳脫碳技術生產出來的產物。
“這個技術好,你們燧人公司的想法真是天馬行空。”
杜金華笑了笑:“畢竟能量不會消失,只會轉移,我們只是將它們又固定碳的形式保存下來。”
華能的工程師們佩服不已,他們是電力行業的業內人士,自然知道國內發電行業的很多難題。
現階段國內的電力行業中,面臨的難題,包括遠距離輸電的損失,這一部分損失占總發電量的6~10%;另一個難題是用電的時空分布不均勻。
特別是風電、光電這些垃圾電,堪稱電網殺手,極大提升了電力調控的難度。
而二氧化碳脫碳技術的出現,就是為了解決電力調控的問題,將富余時間段內的電力,轉換成為固定碳,當電力需求量到峰區時,使用固定碳加水,煉制成為水煤氣,送入燃氣發電廠中。
這個模式下,風電、光電產生的能量,可以被固定下來,達到長久保存和隨時隨地的調用。
二氧化碳脫碳車間。
幾個工程師正在嘗試修改幾個小問題。
這個技術,是六錐球氧的另一個大應用。
脫碳車間抽取大氣層中的二氧化碳,通過壓縮和冷凝,變成液化二氧化碳,然后注入六錐球氧進行脫碳,提煉之后的產物,就是純碳粉和純氧。
純氧沒有被浪費,而是直接送入燃氣發電系統,提高燃氣的充分燃燒率,多余的純氧才會被釋放到大氣中。
“杜總,有你們這個技術,就不用建設儲能水庫之類了,而且減少了大氣層中的二氧化碳,那幫洋人的碳中和陷阱,對我們無效了。”王碩笑容滿面。
由于環保和碳中和的需要,作為國內二氧化碳排放量占比最大的火電行業,就是首當其沖的行業。
特別是去年十二月份的哥本哈根協議簽署后,華國的環保壓力與日俱增。
這也加速了五大發電集團,和燧人公司的深入合作。
華能是第一個吃螃蟹的發電集團。
韋州煤矸石發電廠的模式,還不是最終形態,因為電廠還沒有配套光電場、風電廠之類,這些垃圾電對于練氣廠,是一個巨大的補充。
華能集團下一步,就是引進蝸牛工業的復合型太陽能電池板,寧區是太陽能豐富區,年太陽能輻射總量大于1740千瓦時/平方米。
隨著韋州煤矸石發電廠的試運行成功,蝸牛工業和華能集團的聯合報告,也到了其他四個發電集團老總手上,這下子他們更熱切起來。